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区域协同创新加速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表时间:02-01 16:47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创新的因子在长三角自由流动,汇聚成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强大势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从蓝图走向现实。

1月31日,《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报告”)出炉。指数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达11.17%。

不断深化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和关键路径,尤其在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共享、产业体系布局方面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打破壁垒英才汇聚

一个来自同济大学的技术团队,在江苏苏州孵化出新型研发机构,解决了浙江企业的发展难题。

“项目去年7月签约。目前设备已进场,预计今年可以投入运行。”谈及与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城乡建设投资集团的一个合作项目,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有机功能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郦怡说,“项目应用了我们提供的水热固化技术,让原本矿山开采湿法制砂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废变废为宝,既节省了开采成本,又节约了自然资源。”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像这样通过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例子越来越多。

在这里,人才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才总量不断攀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区域研发投入占全国比重30.5%,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

一个良性的人才互动吸引圈层在加速形成。“十三五”期间,三省一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人才流动总数1653892人,相较于“十二五”增长了105.61%。

人、财、物等创新要素加速汇聚,为三省一市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新年伊始,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盐仓街道的水下直升机项目园区工地一片火热。由浙江欧深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水下直升机项目,预计今年9月建成。

工作人员介绍,水下直升机可在水下完成停机坪起飞、水中悬停、原地360度旋转等动作,适合应用于海底移动观测、管线检测与维护、救援与打捞等领域。而这个项目的创新源头,来自3年前浙江大学联合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国家级项目“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

自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41个城市全部深度参与到区域科研合作网络之中,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的成果共用指标年均增速达29.17%,资源共享指标年均增速达8.84%,创新合作指标年均增速达8.72%。

“无论是在知识创造、技术赋能还是成果转化方面,上海科创中心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陈海鹏介绍,2022年,上海输出长三角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976.80亿元,较2018年年均增长54.20%; 2022年上海转移到长三角的技术发明专利3891件,年均增长达到42.94%。

既做好“自己的事”,更做好“共同的事”。数据显示,如今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9.5%。谁出题、谁出钱,谁接题、谁用钱,越来越多的科技体制改革举措打破地域壁垒,让技术成果在长三角畅通流动。

高新技术赋能产业

记者近日走进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嘉定的智能工厂看到,一台弧焊机器人刚刚下线,正进行72小时满载满速热身测试,即将交付汽车产线焊装场景。

这台机器人将来自温州的轴承、衢州的伺服电机、苏州的谐波减速机精准集成,机器人本体及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均不出苏浙沪皖。这样的机器人每12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截至目前,“全长三角造”机器人已累计下线3000多台。

高效能提升新动能。目前,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4661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1/4;长三角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83690.17亿元,占全国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近30%。

2020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复同意成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2023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一体化承接全球创新资源、一体化共建重大集成创新平台、一体化对接龙头企业技术需求、一体化组织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方面,再上新台阶。”

协同创新生态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在长三角落地发芽、科创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活力加速奔涌……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生态图景徐徐展开,生机盎然。(记者 张晔 王春  江耘)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