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三省一市共绘一张图、同织一个梦,将长三角创新的底色越擦越亮。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基数100分增长至最新的262.48分,其中2018年以来的年均增速高达11.17%,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初显。”这是最新发布的《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披露的数据。
上海科创中心龙头带动
该报告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发布。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陈海鹏介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长三角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在前沿科技突破、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创新辐射提质增效等方面表现突出。
“沪苏浙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创新的一体化意识、一盘棋思想,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内容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夏骥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上海更加主动担当龙头引领作用。尤其是,上海科创中心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并注重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巨人”企业,他们或许规模不够庞大、外表不够鲜亮,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行业单项冠军,凭借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独领风骚。
近年来,上海深入开展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2万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700家。“专精特新”风向标正带动规模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向“新”而行、向“专”发展”,向“特”发力,向“高”成长。
根据上海市经信委数据,上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产业积聚度高,聚焦“(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分布在制造业(46%)、软件信息服务业(27%)和科技服务业(20%)。专业化能力较为突出,平均营业收入1.5亿元,近两年平均增长率13.5%。净利润率4.49%。创新能力较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37.32%,平均研发强度9.93%,户均知识产权43项,区级及以上研发机构2065个,其中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926个。融资能力强,200多家企业股权融资超过1亿元。去年,全市A股上市企业26家,专精特新企业达15家,占比57.7%,全市已累计有158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
为落实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1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对6300家次“专精特新”企业信用贷款给予贴息,为首批467家制造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区级层面,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奖励全覆盖。对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给予30-100万元奖励。
同时,上海制定“中小企业28条”,实施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融通发展、金融赋能、纾困支持和精准服务等6项专属服务行动。2023年,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2万家,数量实现翻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万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上海将继续在战略规划和空间规划层面,做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牵头工作。”夏骥说,“例如,上海提出,制定实施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安全发展等方面重点合作事项落地,同时提出要推动编制上海大都市圈规划。”
下一阶段,上海市经信委将贯彻落实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大数据、大模型分析,重点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能级跃升、产业生态优化、企业服务升级和开放合作携手“五大行动”,用好重点企业“服务包”,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拿出扎实有力的举措,切实推进上海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产业创新加速发展
根据报告,长三角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呈现出创新资源加速汇聚、科学技术加速融合、产业创新加速发展的特点。
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研发经费投入达到9386.30亿元,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6.20人年,技术合同成交额总共13351.22亿元。
“目前三省一市已经成立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专班,并陆续发布了联合攻关项目立项清单,将进一步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夏骥表示,比如,上海、江苏均提出,加快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安徽则明确,协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合作共建。
此外,长三角加速推进成果转化,更加注重产业组织协同。
“上海、江苏均提出,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江苏进一步明确,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浙江注重推动数字长三角建设;安徽则强调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加快产业锻长补短。”夏骥指出,尽管三省一市产业创新侧重有所不同,但都突出在区域上成群成势,在链条上深度耦合。
报告显示,2023年,产业创新加速发展。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利润高达4661亿元,较2018年增长34.32%,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利润的1/4。长三角国家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83690.17亿元,较2018年增长62.63%,占全国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的近30%。
截至2023年9月,长三角地区的上市企业在三省一市之间的跨区域投资企业数达到5389家,其中上海被投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占江苏、浙江、安徽在长三角地区的跨地区企业投资的53.32%、49.15%和36.96%。大量链主企业围绕三省一市发展实际开展合作分工和强链协同,孵化了一批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长三角跨区域的资金流动为三省一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协同提供了重要的动力,逐步形成了以资金链为主导的多链协同模式。
“沪苏浙皖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开放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夏骥指出,上海提出,要加快建设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精心办好第七届进博会,推动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落地,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浙江强调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安徽明确积极共建长三角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显然,三省一市更加注重开放平台建设和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