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以先行之姿,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金 梁 发表时间:06-05 14:43

原题: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大关键词

以先行之姿,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池黄高铁调试列车穿桥而过。池黄高铁联接杭昌高铁,对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资料图片)

今天,“长三角人”相聚浙江温州。

自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建立以来,每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都是一次观大势、谋全域、干实事,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的大聚会。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给长三角定出新目标:“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一个多月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殷殷嘱托,久久回响,化为奋发笃行的磅礴力量。这一年,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铆足干劲拼经济,勇于担当挑大梁,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撑起了超24%的经济总量,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

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长三角以一体化的确定性对冲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在错位发展中把各自优势变为整体优势,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高度

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


2024年,“新质生产力”是长三角的热词。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钽酸锂异质集成晶圆及高性能光子芯片制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发并实现可批量制造的新型光子芯片。

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次大规模集中推介20项近期可转化成果,如动力电池回收再生技术、高通量智能网络测试仪、肝癌靶向治疗新靶点等。

在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了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初步建成了6G端到端实验平台,6G光子太赫兹通信实时传输速率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在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发布迄今最完整的肌肉衰老过程单细胞图谱,揭示了肌肉衰老的奥秘,为未来延缓衰老找到密码。

……

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就是科技创新,长三角不仅因地制宜打造创新策源地,更对接需求、聚拢要素、联合攻关,形成一条多方合力的创新链。

最有名的,莫过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这条走廊不仅串起了沪苏浙皖多个城市,更是集聚了大量科创资源,探索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

前不久,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举行科创生态建设大会,现场发布了首批量子通信应用场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率先启动建设量子城域网跨省市互通、推进主要量子密钥分发(QKD)设备异构组网、推进“产业+量子”场景应用。

在这条走廊的创新带动下,九城市的GDP占全国比重已上升到1/15;研发投入强度均值达到3.77%;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国1/7,累计增幅超过2倍。

此外,长三角科研机构之间热火朝天的合作也是比比皆是。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共同构成的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壮大。沪苏浙皖启动实施第二批28个联合攻关项目,其中围绕三大先导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需求,共同布局实施8个攻关项目。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新产业,长三角凭借着雄厚的产业链基础、丰厚的社会资本和人才储备,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去年8月,“浙产”首颗人工智能卫星升空,可在太空实现语义理解、在轨识别、智能分割、智能压缩、无效数据清洗、大模型推理等,能有效提高遥感卫星运行效率。

卫星升空,背靠的是长三角航空产业链。这颗卫星的研发团队来自浙江大学,太阳能电池和能源系统来自苏州馥昶,空间遥感相机来自苏州吉星天舟,卫星总装、总测及火箭发射等相关配套,则是在上海航天八院完成。

从卫星到新能源汽车,从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长三角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向质而行”越来越鲜明,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深度

向深化改革要执行力


“1+1+1+1”,怎么“大于4”?

从沪苏浙的交界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或许能找到答案。

初夏的微风拂过,太浦河上荡着层层涟漪,一座建筑初见雏形,正是方厅水院。过去,这里“通而不畅、汇而不集”,三地泾渭分明。如今,这幢建筑恰似一粒纽扣,把省市的边缘缝合起来。

去年5月,方厅水院正式开工,一个个问题接踵出现。作为第一个跨域房建项目,没有前车可鉴,按照原有模式,光前期审批类事项就要跑三地三个部门盖三个章,各自分开建设彼此之间可能“打架”。

三地坐下来谈,“携手”意愿都很强烈。示范区执委会搭平台,三地探索建立协商与合作机制,开展联合技术审查、互认审批结果等,不断拓展全流程一体化审批新模式,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比方厅水院更为可贵的,就是一系列体制机制探索。2023年底,示范区发布制度创新成果典型案例,“方厅水院探索跨省域项目审批新模式”入选。

经过多年不懈探索,示范区已推出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2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些制度创新涵盖生态共保联治、要素畅通流动和公共服务共享等多方面。

所有的创新成果,都有一个共同的导向:一体化。

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协同发力,是实现“一体化”的前提和关键,这些已成为三省一市的共识;行政壁垒、同质竞争、经济差距,是阻碍“一体化”的痛点和难题,依然难以摆脱门户之见。正如示范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所说,大家先把达成一致的问题解决,分歧之处先搁置研究再不断推进,以此实现从0到1的跨越。

制度创新,最终落脚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总能达成默契——

从水质“对赌”,到排污权交易,再到绿色赋能,浙皖升级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原有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升级为涵盖水质、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的综合补偿。

从竞争对手,到行业同盟,再到链上伙伴,沪苏浙皖在产业链运输协调、龙头企业保链稳链、产业链供需对接等方面加强制度保障,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从省际“三不管”,到打通“断头路”,再到共建共享,三省一市签署合作协议,克服建设标准不统一、需求不一致等问题,探索跨省界项目建设的方法路径。

一体化,正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广度

向协同开放要竞争力


如果说长江似箭,东临太平洋的中国海岸线似弓,箭与弓相搭处,就是长三角城市群。

3月,2024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21个规模大、能级高、带动强的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524亿元。我们悄然发现,长三角正以这种方式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佛瑞亚集团看中了上海的汽车产业链,决定在临港新片区设立汽车内饰新工厂;松下集团电子材料项目落户苏州,将引入新产线、打造生产基地,制造业界领先的电子新材料;荣盛石化与沙特阿美达成战略合作,将大力拓展双方在石油化工领域的相关业务;德国大陆集团进一步加大在合肥投资,建设四期项目,总投资40亿元……

向东是大海。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以来,长三角放眼世界,在引进高质量外资、推动制度型开放、拓展更广阔市场等方面锐意进取,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不仅要有开放之势,更要有协同之心。

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布局。三年来,虹桥从最初的高铁、航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起步,逐步导入商务、会展、科创等特色功能,跃升为如今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每平方公里经济密度达4亿元,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的4.7倍。

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认为,“大虹桥”已形成“同城效应”,离不开苏浙皖三地的协同共建。比如,上海、昆山两地贯通9条通道,沪苏轨交“双11号线”实现无缝对接,嘉兴、平湖、海盐等积极谋划建设高铁新城,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极大便利了跨城通勤往来。

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也是高层次协同开放的一个典范。创新“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改革”监管模式、建设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放共享科学仪器……自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成立以来,不断加强交流互动、精诚合作、高效运转,为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和协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前不久,南京海关所属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查验关员走进快捷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车间,对一批集成电路货物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查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批货物直接运至属地海关监管下的企业产线,无需在口岸海关开拆查验,避免了高新技术货物在口岸开拆后可能出现的品质受损问题。“本地查一次,跨域直过关。”该公司物流经理拍手称赞。

作为外向型区域,长三角各具比较优势的长板,正在凝聚成对外开放的发展胜势。上海的国际港口航运,杭州的网络平台和国际电商,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和前沿科技创新,苏州无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毋庸置疑,长三角城市群最具实力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级城市群的竞争。


温度

向民生福祉要凝聚力


如果给长三角一体化画一幅画,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家门口的就医,还是早出晚归的跨省上班,一网通办的便捷办事……不论哪幅民生图景,都让国家战略有了温度。

时空距离缩小,心理距离拉近,这是很多长三角人的直观体会。

四年前的夏天,太湖南畔,沪苏湖铁路举行开工仪式,一举填补太湖南岸铁路的空白,湖州到上海缩短至40分钟。四年后的今天,沪苏湖铁路已完成桥梁工程全线架梁,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第六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驶来,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之一。

如长三角铁路将首次新增一条超级环线高铁列车,串联多座长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多个风景名胜区;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宁波段)建设用地获批,通苏嘉甬铁路取得重要进展;作为长三角首条跨两省一市的快速通勤铁路,沪苏嘉城际铁路水乡客厅站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截至目前,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超1.4万公里,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之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短时间通达。

跨省出行如同串门,让长三角人由“好邻居”变“一家人”,“双城”生活逐渐成为一道风景线。

“只要一张社保卡,很多城市都可以通用。”26岁的苏州姑娘黄婕,平时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周末则是南京一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两座城市穿梭毫无障碍。

马鞍山的胡先生退休后长居上海,因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直接到附近上海定点医院,就可以完成挂号、就诊、拿药等,还可以直接刷卡结算,再也不用回老家报销费用。

一张小小的社会保障卡,如今已经成为长三角居民的“通关秘籍”。不论是乘坐公共交通、游览景区,还是异地就医、发放补贴,都可以免费享受“同城待遇”。

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经过六年沉淀,长三角现已推动173项居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现52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

民生的温度,幸福的刻度,最终转化为发展的速度,变成一串串上扬的经济数据:今年一季度,沪苏浙皖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0%、6.2%、6.1%、5.2%,经济总量比去年增加3750亿元,占全国GDP约25%,比去年小幅提升。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谋一域到谋全局,长三角同舟奋楫、同频共振,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未来的过程中,必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浙江日报记者 金 梁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