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长三角谱写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 发表时间:06-12 16:44

继去年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后,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达7.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5%。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动能成为引领社会全面发展的风向标,也是新发展理念在长三角这片高地上的生动映照。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已进入“第二个五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迎来多点突破。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入“第二个五年”,新阶段下,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呼应,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协奏曲”正越奏越响。

交通链接产生“破圈”效应

逛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答案出人意料:仅需一天。

1个月前,这也许只是限定答案。沪苏浙的交界点在太浦河,这里将架水跨河建设四合院形制的方厅水院,水院四角分别设置沪苏浙皖的主题展示空间,通过三座步行桥相连。方厅水院预计明年5月整体完工,绕着走一圈,便是“一刻钟走完沪苏浙,一天逛完沪苏浙皖”。

就在前几天,长三角铁路公布消息,新增一条超级环线高铁,“一天”的答案在更广袤的长三角土地上得以成真。这条环线从上海站出发,经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连接黄山、九华山、千岛湖等多个风景名胜区,终点在上海虹桥站,全程8小时。6月1日起售当天,列车开行首日车票一抢而空。

这并非长三角高铁的首个“圈”。早在2020年,长三角首条高铁环线已经“跑起来”,途经合安高铁、合福高铁、宁安高铁,不过仅限于安徽一省之内。今年4月26日,池黄高铁开通运营,为新开这条超级环线补上“最后一环”,也首次突破省域限制。而今年将开通的沪苏湖高铁、正在建设的通苏嘉甬铁路、未来的盐泰锡常宜铁路等,又将画出一个新的“环太湖高铁圈”。

交通的连接带来区位优势,从而转变为发展胜势。比如,安徽宣城,在安徽偏居东南,但若放在长三角地图中,则身居长三角要冲,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宣城距离沪宁杭合4个中心城市高铁车程基本都在1小时左右。

再比如,在长三角城市中,温州距离上海最远,杭温高铁运营后,温州到上海的行程将压缩到2个小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60多万温州人在上海创业生活。行程时间的缩短将极大拉近温州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生活距离。

“画圈”,实则为了更好“破圈”。南京都市圈范围横跨苏皖两省,明确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建。杭州都市圈也辐射到安徽黄山、江西上饶等地。都市圈打破省域行政边界带来的限制,形成典型的聚集效应和破圈效应。

产学研用创新不再“孤单”

从指甲油的亮片,到太阳能光伏背板基膜,再到新能源车上的锂电池隔膜……一张厚度不到半根头发丝的薄膜,不仅是国际新材料竞争的焦点,也决定了国内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和发展质量。

近日,总部位于江苏苏州的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12条生产线全面投料试生产。该项目年产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47万吨,基地全面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有望突破国内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产业瓶颈。

攻克“卡脖子”技术,前沿技术加速涌现,这既是长三角区域日渐成熟的市场机制的孕育和催化,也是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带来的效应。

通过众筹科研模式吸引数十家国内行业企业众筹1400多万元,开展大型风电叶片翼族千万级雷诺数气动试验,为行业共性技术提供关键试验数据支撑;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让龙头企业“出题阅卷”牵引产学研协同攻关,帮助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对接,就“抗体药物国产化制备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区域内联合攻关,产学研用创新已不再“孤单”。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说,作为科技部批准、沪苏浙皖共建的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截至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在江苏和上海已累计实施拨投结合重大产业化项目100余项,13个项目完成并研发获得市场融资,多项技术和产品成功填补国内空白。

各类科创协作机制也在不断谱写“协奏曲”。其中,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了区域内科研设施27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6万余台(套),服务机构3100余家;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累计申领企业超3000家,申领金额超2亿元,兑付金额7600余万元。

率先探索数据跨境流动

涵盖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涉及智能网联汽车跨国生产制造、医药临床试验和研发等11个场景,划分64个数据类别600余个字段……近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及清单配套操作指南正式发布,迅速引起高度关注。

“跨境数据流通是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能为跨国企业在华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将进一步推动国内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说,长三角的系列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不只是跨境数据流动,长三角正加速挖掘数据的更多价值,在多领域推进先行先试。近日,浙江省诸暨市传媒集团成功完成教育数据资产入表工作,数据资产入表金额超百万元,这也是全国教育领域数据资产“入表”首单;2021年正式挂牌的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产品已超过1700个,2023年全年交易额超11亿元。

从东部的临港向西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其中,吴江算力调度中心动力中心大楼已完成封顶,项目建设现场大型塔吊林立、工程机械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忙碌作业;此外,优刻得上海青浦数据中心一期已实现“东推西训”“东数西算”“东数西存”等应用场景,近期智算中心的国产千卡集群也已投入运营。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是“东数西算”工程八大算力枢纽之一,也是“长三角数字干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这条发源于上海青浦,依托G50高速公路主干廊道的数字创新发展带正多点开花,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以华为为例,在上海青浦区落地华为青浦研发中心、上海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在江苏吴江区,成立华为(吴江)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与当地高校共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ICT人才岛;在浙江嘉善县,携手敏实集团共同打造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标杆,建设“中软国际长三角新数据应用创新中心”……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布局正加快形成。

向重点领域改革深水区进军

2021年5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简称“长新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由两省一市按相同比例出资成立、同股同权,公司的董事长、监事长、财务总监采取“轮值”模式,经营管理团队市场化招聘组建,由江苏省、浙江省国资委委托上海市国资委监管。

通过这个天生自带一体化基因的主体参与,财税共享、资金共投、成本共摊的机制在示范区逐渐成型。比如,出台示范区跨域财税分享实施方案,按照“增量起步、资本纽带、要素分享、动态调整”原则,在水乡客厅开发建设、跨区域协同招商、跨区域企业迁移等方面明确了财税分享路径。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任务,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使命。示范区已推出1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2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这些制度创新涵盖生态共保联治、要素畅通流动和公共服务共享等多方面。

在长三角,低垂的果实已所剩无几,在浅水区能走的路尽可能蹚过,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刀刃向内”的改革方案已率先明确。2018年1月,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成立的跨行政区域的常设机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的一幢小楼里开始运转。制定并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之后,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正在编制中,同时,调整合作组、合作办设置,保障人员配置,强化工作职能,规范办事流程等改革方向已基本明确。

长三角首次发布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

日前,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发布了2024年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这是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联合发布实事项目清单,清单主要包含10个方面实事项目。

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新增建成铁路里程660公里,杭温铁路、池黄高铁等建成通车,沪苏湖铁路力争通车,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滁宁城际等项目加快建设。

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长三角地区新建公共充电桩7万个以上,车桩比力争达到1.9之内,累计公共充电桩达到60万个以上,加快推动长三角新能源充换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长三角“跨省高效办成一件事”,开通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服务点位200个以上,累计上线政务服务200项以上,实现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推进跨省“一件事”和“免申即享”创新服务。

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统一将12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长三角地区医保支付范围,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病种扩增至8个以上,争取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的医院全部实现跨省异地直接结算。

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推进长三角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服务标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共享互认,发展旅居养老地300家以上。

长三角“一卡通”提质扩面,依托社会保障卡,实现长三角3000家以上文旅场馆(图书馆、博物馆、A级旅游景区等)和健身场馆“一卡通用”,“一卡通”服务项目增加至70项以上。

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联合开展“长食常安”监管服务惠民活动,联动禁止涉食品安全严重失信人员从事食品行业,全年完成“你点我检”监督抽检和快检累计不少于20万批次,推动重点品种追溯信息贯通,确保米面油肉蛋奶等重点食品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打造“东方山水韵 自在长三角”文旅品牌,共同推出长三角高铁旅游、跟着考古游长三角、中华文明探源、红色旅游等方面至少30条特色精品线路。

和美乡村共建共享,发布《长三角和美乡村建设导引》,建成和美乡村(美丽乡村)6000个以上,推介一批跨省域美丽乡村精品风景线,协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合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

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域实施,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凭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限定时间内确定日期及座位的联程客票,在长三角区域内任一适用政策口岸过境前往第三国(地区)的,可免办签证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内停留不超过144小时,享受短期商贸洽谈、文化交流、观光旅游、探亲访友等便利。

全媒记者陆民敏综合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解放日报、扬子晚报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鲁建东】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