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安徽亮长三角一体化“成绩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52项居民服务事项长三角“一卡通办”,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高位推动开展互访交流
主要负责同志领衔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综合调研,形成1个专项报告和5个专题报告,谋深谋实安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路径。举办全省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会,印发安徽省《关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9个方面70条具体举措,绘制了新时期安徽推进一体化发展的路线图、施工表。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和粤闽学习考察,召开多场企业家座谈会,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北京、吉林、湖南等省(市)代表团来皖考察,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对接。
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安徽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与上海市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协同参与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发射。“3+6+3”大科学装置梯次布局加速建设,推动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与沪苏浙协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实施国家级和省级攻关项目77项。2023年全省共吸纳沪苏浙地区技术合同7090项、成交额1061.49亿元,分别增长69.8%和51.8%。
打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汽车“首位产业”,2023年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今年一季度,全省汽车产量62万辆,同比增长3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20.7万辆,汽车出口32.6万辆。
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不断完善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纵深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7+3”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部挂牌运营。宣城市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揭牌建设,首个百亿元制造业项目正式开工。推动“一卡通”和“一网通办”扩面提效,52项居民服务事项长三角“一卡通办”,173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安徽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等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长三角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全面开通覆盖超2.4万家医疗机构。签订《长三角地区省际交通互联互通建设合作协议(2023—2025年)》,5条省际高速断头路全面打通,省际高速接口达到20个。
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
主动对接高能级开放平台,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片区间合作,截至目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形成207项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2项为全国首创。推动长三角海外仓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1.6%,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超3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0.1%。聚合长三角优势资源,组织百余家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帮助企业不断拓宽国际市场,皖企走出去覆盖145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增长35.9%,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7.8%,总量升至全国第10位。
常态化对照学习沪苏浙,推出8批825项改革创新举措。在上海、杭州、南京分别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与40位民营企业家共谋一体化发展。
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上,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合作,在项目环评共商、移动源污染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省际共建。落实苏皖“2+12”、浙皖“2+5”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苏皖两省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机制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质保持Ⅱ类。
皖浙两省合作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积极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高标准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383个基地近750亿元优质农产品走上沪苏浙居民餐桌。
共推长三角征信链平台
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联合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建人工智能等长三角产业链联盟,面向沪苏浙开展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2023年,全省开展874场活动、惠及企业2.6万家。
加快建设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总规模超4200亿元,推出科创金融产品196款,共同推广长三角征信链平台,推动省内商业银行利用长三角征信链开展查询应用,截至目前,安徽省上链机构依托长三角征信链已累计放贷10.93万户、金额1.12万亿元。
共建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在国内60多个城市和1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协同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统筹重特大灾害事故跨区域救援,合力打造“平安长三角”。(记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