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至19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三次全体会议在安徽滁州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打造跨域合作新典范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长三角41个成员城市领导、上海市16个区领导齐聚一堂、共谋发展。借此契机,滁州将积极构建跨行政区域合作发展新机制,不断提升“1+2+3”省际合作平台发展能级。
从区位上看,滁州地处安徽东大门,紧邻江苏省会南京,早在2001年,滁州就参与到共建南京都市圈,如今已是都市圈重要成员,同时滁州紧挨安徽省会合肥,同样是合肥都市圈成员。历来,滁州注重主动融入“双圈”,发挥“双圈叠加”优势。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滁州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全方位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等与沪苏浙等高对接,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借东风、搭平台、促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一体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全国百强,“黑马”滁州的发展成色十足——滁州从2012年全国第185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89位,实现从安徽全省“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到“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滁州正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发展。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与滁州两城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协同协作持续深化。2021年9月,滁州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挂牌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成为滁州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的对外宣传展示重要窗口,更是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有力抓手。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二个五年”的开局之年。为谱写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新起点上,滁州将以“干就干最好、当就当先进、争就争第一”的状态,全域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奋力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
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滁州全市上下正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深做实八大产业链“链长制”,聚焦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紧盯“新三样”、拼抢新赛道,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投资、增效益,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滁州以“链长制”为抓手,以“新三样”为重点,率先在全省建立光伏、半导体、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医药器械、智能家电、新型化工、健康食品等八大产业链,实行“一套班子、一只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建立月调度、季观摩、年考评机制,全力推动重点产业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2023年“新三样”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居安徽全省前列,为滁州打造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动力电池产业第二城、新能源汽车产业第三城”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2023年实现产值1362亿元,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10家落户滁州。
作为“八大产业链”之首的光伏产业链的蓬勃发展,背后正是滁州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凤阳的石英砂资源与当地光伏玻璃产业集群的形成,成为推动光伏企业落地滁州的最大引力,由此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由“一粒砂”到一条千亿光伏产业链的嬗变。截至目前,已建成光伏玻璃产能717万吨、光伏组件产能62.6GW、光伏电池片产能72GW,光伏组件、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等主要产品产能均占安徽全省一半左右,正朝着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目标全速奔跑。
动力电池产业快速聚集发展,同样是滁州抢抓机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之一。目前,比亚迪、国轩高科、力神电池、星恒电源等国内动力电池前20强企业在滁布局,截至去年底,全市动力电池产量10.61GWh,产量稳居全省前3位,2023年实现产值120多亿元。
向“新”而行,滁州重视未来产业的布局培育,正瞄准“7+N”重点领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深挖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谋划滁州经开区先进装备制造、滁州高新区先进材料、凤阳低碳能源等三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氢能、低空经济、生命与健康等产业发展。氢气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掌握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设计等核心技术;低空经济在建项目9个、总投资128亿元;生命健康产业拥有通用生物、环球基因、吐露港生物等行业上下游企业,并在基因治疗等方面创造了新的应用前景。
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和核心力量。滁州正全力落实“人才安徽行”部署,连续三年实施招才引智“十大举措”,启动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举办“星耀滁州·会客虹桥”“才聚满天星·筑梦新滁州”等系列活动,持续发布“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高精尖缺”人才“四海招贤”榜,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滁州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8336人,新引进大学生1.3万人、院士等高层次人才310人,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53个,新获评省级产业人才团队数、项目数均居全省第1位,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等高对接沪苏浙营商环境擦亮“亭满意”服务品牌
产业兴,则滁州兴;产业强,则滁州强。数据显示,滁州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2709户,稳居全省第2位,其中百亿级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均居全省第3位。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第68位。
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是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区域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为实现营商环境与沪苏浙等高对接,滁州正持续擦亮“亭满意”服务品牌,从“六破六立”入手,深化“双对标”,全力打造更为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践诺守信的社会环境,做细做实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各项工作,推动“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提升。其中,省辖市打造营商环境工作,滁州今年一季度位居全省第2位,连续八个季度居全省前3;滁州市公管局全国首创“电子暗标横向评审”,被全省重点推广,今年5月被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感觉最为灵敏,哪里营商环境好,投资者自会“用脚投票”,企业就往哪里走,民营经济正是典型的“环境经济”。“百亿投资项目当季签约、当季开工、半年达产,这在行业内是史无前例的。”如今,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亮回忆起在滁州的创业经历仍是赞叹不已。“得益于滁州各级政府部门无微不至的帮扶帮办,才能创造行业纪录,实现当年投产当年冲上百亿大关的目标。”王永亮表示,滁州已成为民营企业的投资沃土、发展高地。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滁州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3户,总数达2713户,居全省第2位,其中民营企业占全市规上企业的93.1%。在2023年度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得分位居前6位的市中,滁州位居第2位;去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9%,民营企业进出口334亿元、增长11.4%,占同期外贸总值的81.6%;全市16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14家,占比达87.5%。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终极版,只有进行时。近年来,滁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部署、调度“亭满意”创建和推进工作,出台全省首部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滁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全省率先实施政务服务大厅“365天不打烊”服务,率先设立涉企服务专窗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率先成立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率先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基于此,为加快推动滁州营商环境由“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近期滁州出台了《滁州市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对标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以优质服务让企业在滁州放心投资、安心发展、舒心经营。
营商环境好不好,要看企业的实际获得感。为助力民营企业爬坡过坎,增强信心底气,滁州建立起民营经济33条核心政策体系,设立1亿元民营经济(工业强市)专项资金,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转型难、融资难等问题,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同时,全市深入实施工业稳增长助企解困、要素对接、政策落地、动能培育、提质增效“五大行动”,市县两级共走访企业近8600次,累计为企业解决问题789个。开展供需对接和各类要素对接行动共24场次,参与企业517家,签约金额36亿元。
乘着一体化发展“东风”持续扩大长三角“朋友圈”
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近年来,滁州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收获了最大红利。一组数据显示:近三年,滁州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1500个,其中沪苏浙项目占比超50%,实际到位资金居全省第一;新开工项目1200多个、新投产项目800多个、新招引高层次人才超1200名,其中60%以上来自沪苏浙地区。今年上半年,新引进沪苏浙地区项目142个,占省外项目的70%。
近年来,滁州正在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以更大力度“走出去”、更大范围“请进来”,持续扩大长三角“朋友圈”。共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4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4个,跨省合作平台数量和体量均居全省第一。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启动建设以来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23个、协议总投资960亿元;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3个宁滁皖北产业合作园,已签约项目43个、总投资248亿元。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中新苏滁高新区,全面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累计招引产业项目超300个、75%来自沪苏浙地区,努力打造省际合作典范、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依托合肥都市圈辐射带动,共建合滁定远、全椒两个合作园区。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在全省率先启用,与沪苏浙城市合作实现县(市、区)、园区全覆盖。此外,77个项目纳入长三角“十四五”项目库,累计获长三角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9.07亿元,分别占全省37%、长三角地区17%,居长三角城市第1位。
滁州始终把建好合作平台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主动作为、率先突破。当下,走进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放眼望去,各种大型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来回穿梭,让人处处感受到项目建设的热火朝天。下好毗邻“关键子”,带活全市“满盘棋”。滁州深入推进省际毗邻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全省率先设立宁滁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开发投资公司,建立健全“领导小组+管委会+开发主体”管理运作机制,努力实现毗邻区域发展一张图规划、一盘棋推进、一体化管理。
滁州正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一方面,滁州正全力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5个,每年销往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总额超500亿元;连续两年举办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共签约引进农业项目41个,投资额居全省第一。另一方面,正全力打造长三角康养旅游目的地。加入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合作联盟,每年赴长三角重点城市举办文旅推介会,2023年接待游客3680万人次、旅游收入330亿元,均增长70%以上。
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滁州也正持续聚焦共建共享,改善民生福祉。滁州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医疗合作200余项、合作办学10所,长三角首所跨省办学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建成招生。112家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异地就医平台,实现县级跨省联网全覆盖。与上海嘉定区、苏州吴中区签订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合作协议,与南京市签订民政帮扶协议。“亭城通”市民卡与南京等全国110个城市实现联网互刷。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