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的主战场已经转到科技和产业创新上,这既是国家对长三角的要求,也是长三角现阶段必须做的事。
近日,上海计然智库与长三角智库联盟在上海中心大厦举行了“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研讨暨《长三角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创新实践》新书发布会”。会议邀请相关智库专家、行业领袖等,就新形势下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质生产力语境下长三角区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交流。长三角智库联盟发起人、计然智库顾问、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首席专家杨亚琴研究员介绍了《智库观察:长三角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创新实践》新书相关情况,这是长三角智库联盟组织编撰的第三部著作,是长三角20多家智库30多位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长三角要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上海市发改委原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政协经济与金融委员会副主任阮青在研讨中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主战场现在已经转到科技和产业创新上,这既是国家对长三角的要求,也是长三角现阶段必须做的事。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方面可以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国家突围。目前,长三角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占比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高被引论文数量这一关键指标上,长三角地区也相对落后于国际领先城市群;在初创企业早期资本投入方面,长三角地区同样存在差距。因此,长三角需要大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张国华认为,推动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聚焦打造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平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江苏苏南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上海的星期六工程师,要建一批候鸟驿站,使长三角的人才能够共用共享,使高校人才打破围墙,推动人才一体化。要聚焦打造长三角高水平产业集群,让长三角的供应链产业链能够协同发展。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何晓斌认为,长三角创新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当前长三角园区数量众多,约有800个,占全国园区的5%,不少园区面临经营问题,需进行功能定位的重塑与优化。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开放环境,以国际化视角推动法治化和市场化进程。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要潜心研究产业升级路径,通过要素整合和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发展。
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范华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了很多要求。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我们长期坚持节约优先战略。长三角在产业用地的利用方面具备比较高的管理水平。对于工业用地怎样进一步保障空间发展的同时,又能够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使整体利用效率提高,这可能是当下长三角产业用地规划发展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是什么
上海市经信委规划处处长熊世伟认为,未来产业是大国竞争的一个制高点。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大科学时代就是要有大科学的设施和装置,进行原始创新、基础创新、自主创新,不能把大厦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上。由大的科学组织体系的变化,引来的是大的成果转化体系,这是未来产业发展必备的条件。要聚焦重点,在未来产业中选择一些长三角有优势的项目,通过区域协调、政策设计、机制保障,以开放创新的方式,发展未来产业。
上海嘉定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赵俊明认为,要防止长三角同质化发展。要在区域协同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加快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地域发展的壁垒,协同好建立好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未来产业的发展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引领。只要我们把经济底板、科技底板做强做实,未来一定是光明灿烂的。
上海商学院酒店学院院长姜红教授认为,上海要引领长三角地区文旅商体高质量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项目,如基于VR大空间的泛酒店智能化技术创新。要加强与国际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的跨馆展览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要努力将其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不仅限于校园活动,而是深入到教学之中。
绿色发展与数字化发展路径
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张忠成介绍,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评选出近300家绿色工厂以及33家绿色园区。上海编制并发布了首个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及评价标准,引导园区在创建过程中,按照绿色低碳的要求,制定“1+9”路线图,即新建园区按照绿色低碳和双碳规划的要求去发展。“1”是数字化,园区首先建立大数据系统,“9”是建筑、能源、智能制造、能效设备、环境治理等要素。电力装备智库专家金小谷认为,从传统的火电向各类新能源的转型,不仅符合环保趋势,也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此外,园区的分布式能源经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在新能源增长与绿色发展的领域,除了关注新能源的多样化形态,储能设备的技术进步与应用也成为一个重要领域。
发展新型智库,讲好中国故事
长三角智库联盟发起人、计然智库顾问、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首席专家杨亚琴研究员指出,“长三角智库联盟”是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指导下,以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共同目标、以区域发展重大议题项目为载体,搭建研究平台,构筑发声平台,加强常态化交流,具有开放性、公益性、共享性特征。当前,要激发城市转型升级中的智库活力,核心就是要改革传统智库机构的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智库人才成长。同时,更要优化智库生态环境,提高智库服务决策实效,加大智库服务社会功能,加强智库舆论引导功能,提升智库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