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绩溪。
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建县,至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自唐以来以绩溪命名设县,超过1200多年,是安徽省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绩溪,你信步走进一个山村,就会翻开一页历史;
你随意踩到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一起来寻找那些在悠长岁月中,被时光之手雕刻而成的绩溪古村落,来看看吧!
01
龙川村
位于绩溪县瀛洲镇,始建年代于东晋。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有千回百转的古廊桥、有历经千年的古祠堂,有一门三尚书的古牌坊,有千娇百媚的水街、有三江汇流的园林水口。龙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东流,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村前有一大片油菜花田,油菜花季节到处金灿灿的,景色非常美丽。
胡氏宗祠,始建于明朝
胡宗宪少保府,始建于明朝
龙川水街,始建于明朝
02
仁里村
位于绩溪县瀛洲镇,始建年代南北朝。“仁里”语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仁里原是绩溪耿姓的发源地。据《鱼川耿氏宗谱》载,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的仁里村是南朝梁大同年间、工部尚书耿源进携弟耿汝进游历徽州山水,他俩睹景怡然,流连忘返,认准此是“仁者之居”。
仁里村依山傍水,文化积淀深厚,建村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全村人大多姓程,为理学大师程颐、程灏后人,是古徽州名副其实的“程朱阙里”。
历史上仁里是徽商会集的水陆码头,聚财蓄气,千丁万灶,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仁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绩溪最大的河流登源河上。为徽杭古道上的重镇。古村按龟形设计,目前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
全村有三街十八巷,有四座古代村门楼、三座明清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书院、古码头、桃花古坝、古井随处可见……依然可现当年历史商业重镇的繁华。
仁里人以教育为本,自古以来人文气息浓厚,名人辈出。元代就有程燧创办翚阳书院,明清两朝又建多所。清末村中还建有徽州第一所洋学堂———思诚学堂,还有绩溪最早的女子学校———端本女校。明朝有进士程辂,官至兵部给事中;清代有翰林程秉钊,为翰林院庶吉士;近代名人,有程乐亭、程本海、程宗鲁、程士范、“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等等。
03
伏岭村
位于绩溪县伏岭镇。伏岭村又名纹川,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邵姓聚族而居,旧称千灶万丁,为全县第一大自然村。
村中原有房屋均为典型徽派传统建筑,除多年来因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而改建外,现存徽派建筑面积仍超过村庄建筑面积总量一半以上,这些建筑文化遗存,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处,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饰以砖雕、木雕、石雕等构件或墙头画,既符合徽派建筑黑白、对称,自然、内秀四大审美特色,又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
徽派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清
古戏台,始建于民国
朴斋公祠,始建于明清
04
尚村
位于绩溪县家朋乡,在“中国最美梯田”之称的绩溪县梅干岭梯田西处,千年古村落。
古时它还有一个雅致的村名“砚瓦村”,这里的人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古时的尚村,基本上家家有砚瓦,户户有毛笔,文风鼎盛。
尚村古村落的形成大致可溯源千年,唐末中原战乱,各士族大户迁入皖南徽州,因尚村地处偏僻,且这里景色旖旎迷人、环境幽雅、如秘境之地,是典型的世外桃园。
一些士族姓氏选择此地,陆续进入,形成皖南罕见的多姓氏的千年古村,尚村也因此成为十姓九祠砚瓦村。
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尚村的手工技艺有近百种,在老徽州也是出名的。许多工匠走村串户,用他们精湛的技艺挣得微薄的工钱,并换得一日四餐,如今村内仍延续有砖、竹、木、石匠,打铁、弹棉花、箍桶、油漆等工艺约三十种。
这些匠人目前还有不少仍然穿行于各村之间,传承老徽州的工匠技艺,并为乡人带来快捷方便的服务。
05
湖村
湖村距绩溪县城18公里,是一个“狮象把门”、园林锁口的古村落。这里,会祭有万丁之祠,奉先有千年之墓,宗祜有百年之谱,民居有门楼之最。
一条明代水街穿村而过,两岸巧妙利用地势而建的古民居,依山而筑,逶迤伸展,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它集徽州古村落之大全,专家称此为“徽州古文化的活化石”。
该村西头有座章氏宗祠,巍峨典雅,气势不凡。祠堂中章氏谱牒、祖宗古训、祖宗遗像和牌位等保留完整,代表了徽州宗法制度的基本水准。
村溪南端尽头处,有一门楼巷,巷内连片的民宅门罩,皆以风格各异、制作精细的砖雕作饰。那一座座门楼,就是一件件玲珑剔透的民间艺术品,常令观瞻者叹为观止。这些雕刻精制门楼,取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有民间风俗、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可称为砖雕之最,充分体现了徽州古建筑中门楼文化的博大精深。
该村至今还保留着旧时民宅百余幢,皆具有砖木结构、三间两厢、明堂天井、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等徽派建筑的基本特征。但其结构序列却各不相同,有单进、前后进、有前后厅的,如有一曲径通幽的组合房舍,以一条通道为主线,组合了十多间房屋,道路弯曲,屋屋沟通,宛若迷宫。进入大门有石阶数十级,宅内有天然的水井,大旱不涸,久雨不溢。无怪乎有专家说,该村真是一座徽州古建筑的博物馆。
06
上庄村
胡适故里,上庄镇上庄村。村落位于绩溪县的西部,西接黄山区(原太平县),北与旌德县交界,南与歙县毗邻,距黄山风景区的直线距离仅20多公里;是一个一村邻四县的村庄。
它“万峰回抱,一水环带”,中间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环列着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像手指一样将上庄如明珠般托在手心。一条终年清澈见底的常溪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滋润着上庄所在的芦昆常盆地。
胡适故居
上庄又称八都,清时称上川。上庄村名的由来是相对于附近同属于“明经胡”的下庄(宅坦)而言。据说曾经有一位先辈从下庄外迁的胡姓后裔,回乡寻根问祖最后在宅坦续上了家谱。1941年因胡适而一度改名“适之村”,但是不久又恢复上庄原名。
胡开文故居
上庄是胡姓聚居之地,一姓一村。上庄除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的故里外,也是徽墨名家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的故乡。
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现在居住于上庄的胡氏宗族,始祖不姓胡,而是姓李,是唐朝昭宗皇帝李晔的小儿子,中国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弟弟。
07
霞水村
绩溪县家朋乡霞水村,自古至今,名称有云川、下许村、下水村、霞川、霞光。
位于绩溪县东北部天目山余脉云山之麓,距县城约40公里。建村之后,随着许姓、胡姓、唐姓、周姓、汪姓以及郑姓等姓氏人口的陆续迁入,繁衍生息,也得人丁兴旺。属两省(安徽、浙江)三县(绩溪、宁国、昌化)的交界地带,古时隶属十五都。村的东面是东戈溪源,西面为西戈溪源桐源河流域。霞水村就在桐源河的支流霞川河上。登源古道穿越西、东戈溪源,经霞水村(称登源古道里节段)然后进入浙江昌化县界。在唐宋时,这条古道在进入东戈溪源后,沿线人烟稀少,没有多少完整的村落,而霞水村是为数不多的村子之一。
08
宅坦村
宅坦,古称龙井,它是在大学者胡适的祖居地,安徽省创办最早的书院——桂枝书院的所在地和皖南人工水系的典范,位于上庄镇。
宅坦村竹峰山逶迤东来,葫芦岭、长岭北南环抱,整个村呈飞鸟型。它因保存从明代嘉靖以来连绵四百多年、共4000多册(份)的宗族和村务文献(实物)而被学界誉为中国村落文化的活化石;它还因有筑塘提高水位引山水进村,以兴饮用洗涤、农灌、消防及调节小气候诸利的人工水系,成为皖南水系的一绝。
09
磡头村
磡头村位于绩溪县家朋乡,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看,都算得上是极具特色的村庄。
该村海拔在1000米以上,山环水抱,村民沿溪谷两岸依山筑舍,就势造房,石阶奇多,甚至有的房屋从门口到床上也须拾级而上,所以村名俗称“磡头”。
磡头村云川溪两岸是长长的水街,溪两岸的两条街道,名为“水街”,用花岗岩条石铺成,是典型的徽州古道,沿街而上,即可看到六座山峰环峙着村落,民居沿溪谷两岸依山而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两边的街道有许多巷弄,深邃幽长,行走其间真是三步一道坎,五步一石阶,据说在有的居民家中,即便上床也得拾阶而至,俗语道:磡头磡,上床三档磡。将磡头村跌宕起伏的地形地貌描绘得淋漓尽致。
磡头村建村于明宣开二年(1369年),“新安许氏”如祖许儒(居歙县许村)第二十二世孙许泰来相中了这块“云山拱秀,川水潆洄”的“风水宝地”。
村内古建筑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明、清和民初所建,鳞次栉比的民宅均粉墙黛瓦,古貌依旧。老村区长一公里多,宽约500米,两头小,中间大,形似金鱼。沿溪岸的两条街道名为水街,全部用花岗岩石条铺就。水街有14古巷、10古桥、10古祠、5古庙、5古碾(即旧时舂米的水碓)、4古坊、2古第、1古楼。沿水街的溪中还筑有28处取水石磡,进村但见道道跌水似浅瀑,满耳但闻流水声。
10
石家村
石家村位于绩溪县上庄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因全村居民皆姓石,故名石家村,又因地处旺山麓,也称旺山村。
村内道路分为三条经线、五条纬线,错落有致,道道相通,整个村庄的布局如一个棋盘,因此又被称为棋盘村。
石家村的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典型的徽派民宅。外观为石库门、小青瓦、白粉墙、马头墙等,石库门的门盖上置有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