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秋千抬阁、草龙舞
来源:诗意宣城 作者: 发表时间:06-07 11:46

★秋千抬阁 ★

秋千抬阁2008年,秋千抬阁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抬阁主要流行于绩溪县伏岭镇湖村一带,清嘉庆年间肇始,成为大型庙会“观音会”的重头戏,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

抬阁的底台用优质杉木制成,四方形,边长1米,高1.3米,四角以荷花形柱与木条构连成框,四面镶雕花板,台面四周以狮子头柱连接镂空花板构成高约15公分的栅栏,通体雕花彩绘,朱漆描金,古色古香。抬阁左右方安装铁环穿插抬杠,由四人抬行,并有一人执弯月形护叉随护上架演员。装台须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担任,先将铁制的支撑主件安装在台上,在分别给演员头面化妆,根据剧目造型需要,演员需身缚不同的铁制构件,外着戏服,先下层,再中层,后上层分别楔入主架榫口,将演员固定在阁上,形成戏剧场面。铁质构件曲直多样,长短不一,经验丰富的装台高手可根据剧情需要巧妙造型演出二百余个戏剧场面。

抬阁演出时需100余人,如“秋千”“香阁”同时出演则要130人以上,蔚为壮观。台阁扮演戏文有200余出,多数出自《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等传统徽剧剧目,其道具、行头、服装等耗资巨大,今尚存的《花车台阁要诀》谱记有67出剧目的角色化妆、服饰、道具使用以及框架、上架方法要领,并附记各类服装120余套(件)。

★草龙舞 ★

草龙舞 2017年,草龙舞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草龙腾舞,丰收延年。绩溪县历史上有村村舞草龙的习俗,流传至今。尤以扬溪镇石门村的草龙舞最有特色。石门村有近2000年历史,村水口有石狮山与石象山隔河对峙,应有一对大石门,故称石门村。

石门村舞草龙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据传1000多年前,石门村连年遇灾,村南和尚山频发大火,邪火即灭即燃,达数年之久,收成大减,百姓苦不堪言。时有石门村周姓高祖择机发动百姓利用稻草制成草龙,组织队伍日夜狂舞,并伴草炮、擂鼓鸣锣,祈求龙神灭火。连日的热腾狂舞,龙的功力得以显灵,大火终于自灭。熄灭之时正值中秋佳节,为防止邪火复燃,便于定每年中秋游龙祈福,镇灾除邪,庆祝丰收,祝愿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制作草龙的主要材料是稻草、竹、剑麻等,以当年的新鲜稻草照龙形扎制而成,色黄,人称黄龙、金龙。嘴似牛、眼似虾、角似鹿、鼻似狗、须似鲤、尾似蛇、爪似鹰,成龙身长十八米左右,小龙身长两米。成龙一般由十六名青壮年擎舞,鸣锣开道,龙珠引导,草龙穿梭于村庄街巷,“摇头、摆尾、腾跃、缠龙”,舞姿多样,白天龙身插满芙蓉,晚上游舞,龙体插上点燃的香火,舞动时香火随风飘动,流星般闪烁,十分漂亮,似活龙在天,故又称为“火龙”。游舞时燃放鞭炮,锣鼓齐鸣,队伍前两名小伙不断摔打用稻草扎成的“草辫”,发出“噼啪”响声,名曰“草炮”。舞龙直至深夜,最后将“草龙”送到水口外,抛入河中,意为送龙回宫,祸去福来。每年中秋,当地百姓自发参与龙队活动,以此表达五谷丰登、稻谷满仓的喜悦之情,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