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走出泾县高铁站,就能看见“文房四宝之乡”的标语,指引我们驶向城区,穿过青弋江的轻雾,掠过绵延的皖南山丘,来到佘征军的“守艺人”工作室。
第一章
传承
佘征军是宣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祖辈是清代制笔老艺人,到他这儿,已将“宣笔”这门手艺,守了足足六代了。
毛笔魅力
毛笔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书写工具,而宣笔,是中国毛笔之祖。选用山涧野外专吃野竹叶、专饮山泉水的老兔之毛,制成的毛笔笔锋吸墨则尖如锥状、笔毛铺开则锋毛平齐、笔根圆润饱满、书写绘画时富有弹性、凸显笔力,向来被书画大家们视为“掌上明珠”。
千百年后,当“无纸化书写”逐渐成为时尚与科技的象征,曾经的“掌上明珠”早已在时代的更迭中,无数次被替代,甚至今天,只有小学生的文化启蒙课堂里、算不上热闹的兴趣班里,才得以瞥见毛笔的身影。半尺长的笔杆,似乎藏满了历史,等待墨汁的浸润,再流淌到一撇一捺里。
毫无"败笔"
佘征军爱做笔,更爱写字。他总说,你看现在的“笔”字,上面一个竹下面一个毛,中国的毛笔正是一根笔杆下面绑一簇毛,所以中国笔才是真正的笔。
即使传统的毛笔在便携性上难以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但谁也无法否认,中国汉字之美,是毛笔给的,一点一竖一撇一捺一横折一弯钩,无不酝酿在毛笔毛尖的起承转合里面。所以佘征军始终坚持认为,“中国人还是要写点毛笔字”。
佘征军从20多岁起,进入宣笔厂,学做毛笔,到今天,儿子佘吉也已经称得上是做笔的一把好手,网店开得风升水起。守艺大半辈子,佘征军没有让自己变成非遗标签下孤傲的老匠人,而是一个传承路上的买卖人。
或许有人质疑买卖会让原本的文化气息变得不那么纯粹,但佘征军不理这些,他说,“有买卖才有传承”,毛笔如是,传统如是,其它非遗也是。
第三章
毛笔情怀
写毛笔字从来都不是老人家独有的情怀、不是艺术家专属的追求,也不是文化人与众不同的讲究。千年前,毛笔是工具,千年后,毛笔依然是工具,只不过,文化凝结成历史、历史浓缩进时间,今天的毛笔,一边在完成书写,一边在传承中华的历史与文化。
传承希望
佘征军希望,自己能在传统毛笔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多便捷携带的新式毛笔,如果能让毛笔走出书房,进入现代生活,也算是乐事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