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刚放亮,袁宏才就开着皮卡车来到自家再生稻种植基地,一串串金黄的稻穗在晨风中摇曳,清新的稻香扑面而来。“今年雨水、气温都适宜,再生稻长势很好,目前已经全部成熟进入收获期。”袁宏才看着丰收的场景,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上午十点多钟,田野里的露水基本风干,两台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在田野里来回奔驰,大片大片的水稻被收割机“吞”下。收割机身后,一团团粉碎后的秸秆被鼓风机吹散,均匀地撒在田里。不一会儿,收割机满载着收获的稻谷来到田边,稻谷脱粒扬净后,通过高位卸粮装置输送到放在路边的大拖拉机机斗里。随后,满载稻谷的拖拉机开足马力奔向场部的烘干房。
今年58岁的袁宏才是郎溪县凌笪镇的再生稻种植户,2013年,他在该镇双庙村流转了1600多亩农田,之后又相继增加了400多亩。因近年来受农产品市场影响,单纯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效益有所下降,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郎溪县农业农村局栽培站的工作人员给他带来了好消息,种植再生稻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产出价值。在栽培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2017年,袁宏才试种了250亩再生稻,效益凸显。2018年,袁宏才将再生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目前已是该县最大的再生稻种植户。
“前几年县农业农村局鼓励我们种再生稻,专门为我们开培训班,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来开展栽培技术培训,还领着我们到外地考察学习,手把手教我们种植技术。”袁宏才说。有了5年的再生稻种植经验,如今他已经成了再生稻种植业的行家里手,他还建设了标准化育秧工厂、添置了烘干设备和大米加工设备,实现了再生稻从种子到餐桌,机械化生产一条龙。
据介绍,再生稻是在头茬水稻收割后,稻桩上的休眠芽萌生新苗,进而抽穗为自然成熟的水稻,因为再生稻是种一季、收两茬,中间省去了再次耕种的过程,并有效解决秸秆问题。随着近几年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再生稻也实现了从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播种到机械化收割,生产全程采用机械化作业,在提高劳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了再生稻在适宜的季节完成耕种。
因再生稻高效益、低成本、无公害,近年来备受种粮大户青睐,凌笪镇汤桥村白洋当种植户左从平也将目光瞄准了再生稻。2018年,左从平种植了75亩再生稻,他跟着附近的种植大户学技术,参加县、镇举办的再生稻技术培训,把自家的几十亩再生稻打理得地肥苗壮,年年获得大丰收。
与袁宏才不一样的是,左从平收割的稻谷没有送回家,而是直接运往郎溪县梅渚镇的粮站出售。左从平说:“我们家没有烘干设备,稻谷收上来就卖,现在政府敞开收购,价格96元一百斤,这样能及时变现让资金回笼。今年再生稻头茬亩产700公斤,二茬估计也不会差,总的收入预计好于往年。”
据了解,郎溪县将再生稻的发展纳入该县“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重点项目之列。该县农业农村局整合粮食生产发展、稻谷补贴等项目资金,向再生稻生产方面倾斜,在粮食提质增效示范点建设上,对开展再生稻生产符合条件的主体优先安排,在稻谷补贴中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贴,极大提高了农民种植热情。自2016年该县开始试验性种植再生稻,面积仅有300余亩,通过几年的发展,2020年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发展再生稻在提高农业种植效率的同时,该县科学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推动该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特约记者 夏忠羽 记者 利成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