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筛选500万只元器件的背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1所微电子器件质量保障团队质量工作创新记
电子元器件是航天产品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其质量水平的高低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1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负着航天各型号用元器件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使命,始终坚持“零缺陷”的理念和严谨细实的工作作风,以质量创造价值,用细节成就完美,用匠心构筑航天“质量长城”。他们就是由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研究室副主任赵慧婷带领的,成员覆盖技术、生产、管理各个岗位的微电子器件质量保障团队。
推进质量体系建设 强化质量持续改进
元器件就像航天产品的细胞,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产品的可靠性。而质量管理体系就像是日常科研生产工作中的神经元,它是各个环节、流程以及人员与设备之间最重要的连结。因此,不放过日常工作中的任何细节,对质量管理工作持续改进,不断推进质量体系建设,是元器件质量保障团队始终不变的宗旨和追求。
在实践中,该团队结合航天型号用高可靠性元器件生产、研制、试验和检测等特点和要求,系统梳理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持续推进质量管理体系与试验检测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促进试验检测工作质量提升,同时立足于试验检测工作实际,使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更具针对性。
同时,团队还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科研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元器件可靠性保障工作过程进行持续改进。
“我们系统地总结和提炼工程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元器件检测工作特点,由专人负责实时对作业文件的准确性、引用标准的符合性以及管理规定的全面系统性进行全方位核查、更新与完善,确保元器件试验检测从接收到审核全流程有据可依、精准规范。”赵慧婷说。
营造质量文化氛围,培育质量至上意识
强化员工质量意识的培育是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团队成员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质量活动,促使员工牢固树立零缺陷的质量意识,营造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并树立卓越的质量形象。
组织各岗位员工编制岗位工作手册,总结并拍摄工作小窍门视频讲解,发布质量警示录,举办质量主题演讲、质量知识竞赛和劳动竞赛等活动……面对科研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新要求、新形势和新任务,团队成员紧密结合质量工作重点,运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质量宣传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质量月”和“3.22航天质量日”活动。
通过新颖的宣传形式传达试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要求、质量控制薄弱点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等,帮助职工养成良好的试验检测操作习惯,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让零缺陷的质量理念入脑入心,并转化成行为惯性,从而真正构建起零缺陷的质量文化氛围。
此外,该团队高度重视质量案例教育培训,并组织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系统地收集、整理各类典型质量案例并建立质量启示录,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提炼出元器件试验检测过程中的关键质量环节和重点关注对象。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航天质量文化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营造出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
落实质量风险监督,提升质量管理效果
“质量体系建设、文化理念以及质量行为规范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和纸面上,而是要融入科研生产实践中,确保质量建设工作真正落在实处,取得实效,这就需要对质量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并时刻对质量工作和持续改进的成效性进行监督。”赵慧婷说。
在管理细化的基础上,该团队不断细化试验过程的监督。从试验现场到文件控制,从每道工序到试验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放过任何细节的监督。团队成员按技术和能力特点分方向,分别由专人负责现场巡视、报告审核、人员操作以及设备和环境状态等的监督工作,及时发现人员、设备、文件、环境等各要素的异常状态或质量隐患,并纠正整改,通过精细化质量监督和管理促进质量管理零缺陷。
利用信息化技术对质量管理进行优化,就好像是一条高速公路,保证质量管理这辆轿车有序并快速前进,同时并更准确地记录过程信息,具有高速流动性和精准性。因此,该团队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依托MES系统,完善能力库建设,实现自动排产、试验过程自动扫码录入、设备资源实时监控以及实验流程和数据自动上传和存储等功能,形成了一套及自动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高效技术状态管理体系。
信息化技术带来的资源整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过程中的冗余环节,从而大幅提升了试验检测的规范化,降低了由于人员导致的低层次质量问题。
年筛选500万只,剔除批次性不合格品400余批,不合格器件2万多只,这就是2020年微电子器件质量保障团队交出的年度成绩单。他们的工作琐碎而细小,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琐小事,堆积起来,才确保了微电子可靠性研究室的质量卫士职责得以实现。于细微处践行着航天人的使命与担当,他们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