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华域皮尔博格公司。
郎溪定埠港。
溧宁高速公路江苏段通车。
宁国保隆汽配公司。
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郎溪展示中心。
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
芜宣机场。中图: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正式开行。右图: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宣城高新区立讯精密公司。
宣城市全貌。右图:宣城市体育中心。
宣城市委召开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暨”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专题会议。
长三角“一地六县”(宣城)人才综合体暨人力资源产业园开园仪式。
东南形胜,潮涛拍岸。
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宣城市抓住“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发展的历史机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在互联互通上奋力画出“同心圆”,在共建共享中积极寻求“公约数”,在产业发展上努力打造“新高地”……一路风帆高悬,一路逐浪奋进!
乘风起航
潮起长三角,浪涌皖东南。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为落实这一重大战略,“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应运而生。“一地”是上海光明集团绿色发展基地(白茅岭农场);“六县”包括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广德市。
“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域,是目前唯一的一市三省要素齐全的跨省域产业合作区。区域地缘相接、文化相亲,具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10万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707亿元。
产业合作区缘起于上海白茅岭农场与宣城的历史渊源和紧密联系,萌发于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皖苏浙边界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共同使命。回望“一地六县”的发展历程,有几个关键节点引人注目。
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安徽省首倡提出共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
2020年,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一市三省就共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形成共识,均将“一地六县”区域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这一年,宣城、无锡、常州、湖州四市及上海光明集团签订《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期间,国家发改委要求以前期批复的苏皖合作示范区(溧阳市、郎溪县、广德市)为启动区,带动“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整体建设。
2020年10月,省委、省政府到宣城市调研“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规划建设并召开座谈会,现场擘画蓝图,专门出台支持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规划建设的20条政策举措。
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先导的“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由此而来,格局初显。
东向发展,是宣城市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宣城面临的新课题。在此关键阶段,“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的规划建设为宣城擘画了东向融入的新蓝图,搭建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宣城使命在肩、态度鲜明,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将“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作为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宣城行动、宣城作为,大力度推进、大格局拓展。
宣城市先后成立工作专班、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出台了《三年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3年)》和年度工作要点,初步形成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牵头、郎溪广德主动作为、市直部门积极履职的工作局面。省“二十条”出台后,宣城市抢抓机遇,积极争取政策加持。该市凤凰山水库、长高高速、杭合高速宣城段等一批与“一地六县”紧密关联的重大项目,得以加快推进、提前开工。
宣城,又一次站在东向发展的新起点,乘风起航。
扬帆东向
高挂云帆济沧海,别开生面天地宽。
这一次东向起航,宣城从长计议、立意高远,着力在“一体化”上下先手棋、做大文章,画出互联互通“同心圆”,寻求共建共享“公约数”。
互联互通,交通先行。
2022年9月10日,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江苏段建成,3.5公里皖苏省际“断头路”贯通;11月8日,溧宁高速江苏段通车,“一地六县”中的溧阳市与郎溪县、广德市三地主城区实现“1小时通勤”;12月30日,连接皖浙两省的通道宁宣杭高速全线通车。
一年之内,三条“断头路”接连打通,成为描画“同心圆”浓墨重彩的一笔。落户郎溪经开区的无锡企业腾旋科技负责人邓元坤算过账:“溧宁高速通车后,我们每一趟发货通行时间节约1小时、物流成本节约1000元。”
交通先行,何止是高速。
从广德市卢村乡出发,“一地六县”省级旅游风景道连上了郎溪县的沪皖大道,接上了江苏省旅游风景道“溧阳一号公路”、浙江省安吉县的“五彩共富路”。
“这条路原本叫‘竹乡画廊’,最初的设计是打造具有广德特色的诗画江南风景线。”广德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余桂芝介绍,“随着‘一地六县’的建设,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县域内,而是谋划把六个县的美丽公路连起来、把沿线景点串起来,实现建一条路、串一路景、兴一方产业、富一域百姓的目标。”
在另一边,浙江长兴县在3月开通了661路班车,花上两元即可从长兴煤山镇到广德新杭镇跨省“串门”。长兴交投汽运公司城乡公交副经理姚建峰说:“广德做在前面,我们不能落后。”
“一地六县”风景道上,跨省公交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广德—长兴泗安、广德四合—安吉杭垓、郎溪梅渚—溧阳社渚……该市已累计开通14条省际毗邻公交线路,数量居全省第一。
互联互通画好“同心圆”,共建共享寻求“公约数”,这是宣城市推进“一体化”发展的两个着力点,相得益彰。
“一地六县”生态联保共治,正是寻求“公约数”的一个范例。
2021年,《常州-宣城、湖州-宣城边界区域市级环境污染执法联动工作方案》签署,建立起“机制共建、研判共商、信息共享、行动共治”工作模式。两年来成效显著:跨界区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群众信访明显下降,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守护绿水青山,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郎溪广德片区完成废弃矿山治理69座,其中长广矿区生态修复项目涉及各类矿山34座,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实现矿山生态修复。“时空长广、皖美新杭”矿地遗址旅游项目,成为探索“矿山+”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创新实践。
洙漕河流经郎溪凌笪镇和溧阳天目湖镇,两地携手开展洙漕河流域跨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湿地净化、生态修复、植物保育、青虾退养补偿等工程,现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联保共治是范例,跨省通办是创举。
宣城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异地代收代办”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横向跨区域、纵向跨层级”。
广德、郎溪与江苏溧阳已累计推出“跨省通办”事项114个,涵盖企业开办、新生儿入户等高频服务事项。郎溪县数据资源局围绕上海白茅岭农场量身打造代办流程;广德市数据资源局与长兴、安吉两地对接,将“跨省通办”合作机制覆盖“一地六县”全域。目前,全市实现187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26项场景应用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
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协同红利”释放出来了。
“一地六县”数字长三角协同发展联盟,干部教育培训联盟,名优农产品联盟,文旅联盟……“一体化”向多领域延伸,向全方位拓展,向深层次推进;医保一体化发展,公积金一体化服务,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文旅同城一卡通……“一体化”已深深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折射出共建共享的温度和暖意。
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宣城,与长三角“抱”得更紧了。
逐浪奋进
中流击水须奋楫,浪遏飞舟当自强。
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核心在于产业合作。
在推进“一地六县”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宣城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紧盯主导产业,盯紧“招大引强”,致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2020年以来,“一地六县”宣城区域与其他区域签署合作共建协议77个。广德、郎溪两县市作为全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全市“一地六县”的主成员,在产业合作中争当主力军。
广德把经开区作为产业合作的主阵地,在经开区三期重点发力。
走进三期,大建设场景热气腾腾。安徽鑫蓝海技术有限公司项目工地正“大干快上”,生产总监吕惠杰忙得脚不沾地,“抓紧时间把南京厂区的设备和生产线都搬过来”。这家现代制造企业看好“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的未来。
同样冲着“一地六县”来的,还有鑫蓝海对面的三家企业——诺达佳智能制造、鼎为光电、威灏光电。它们抱团从苏州而来,同时落户广德。三家企业负责人是多年老友,也互为上下游企业,每户投资5亿元,各占地50亩,准备在广德大干一场。
今年以来,广德经开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个、协议总投资180亿元。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王翠感受颇深,“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这块“金字招牌”,为广德发展增添了大动力。
再看郎溪,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先行先试,收获颇丰。
2021年,梅渚镇与溧阳市社渚镇携手打造苏皖合作示范区(社渚-梅渚先导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产业示范园。梅渚与社渚先导区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位,推进差异化发展,前景看好。今年第一季度,先导区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振奋:新开工项目6个,总投资12亿元;在建项目11个,竣工投产项目5个。
离先导区10公里,便是郎溪经开区东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这是“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郎溪工业板块主平台,重点承接上海、江苏等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和新兴产业。目前,投资9亿元的科大重工、8亿元的华茂机械建成投产。近期,来自江苏的总投资50亿元的远景郎溪零碳智慧产业项目又破土开工。
郎溪与上海的合作也是重头戏。“一地六县”白茅岭综合协调合作交流研讨中心项目全力推进,正在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皖垦集团和光明集团合作总投资8亿元的商品蛋鸡养殖项目开工建设;与白茅岭农场协同推进“茶林果”产业项目,计划打造200亩生态核心茶园基地、1500亩精品苗木基地、5000亩蓝莓基地。
走郎广,看全域。2022年,宣城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508个,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投资项目405个,占80%。
今年第一季度宣城市招商引资迎来“开门红”,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01个,同比增长58%;协议投资额1112亿元,同比增长102%。尤为可喜的是,百亿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宣州区宏润新能源项目、郎溪华电新能源项目、宁国仕净新能源项目等三个百亿项目落户宣城。
“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蓄势待发、前景看好。
再鼓云帆
雄关漫道真如铁,再鼓云帆向征程。
回望来路,“一地六县”一体化进程成果初显,来之不易;展望征程,“一地六县”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加快建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宣城有需要、有优势、有责任,机遇不容错过,步伐必须加快。对此,宣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再鼓云帆,重装出发。
2023年4月13日,宣城市委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暨“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专题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明确提出:把“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作为宣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号工程”。
“一号工程”意义重大——加快建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是宣城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行动。宣城市委号召,要从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充分认清肩上担负的重大政治责任,进一步增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号工程”定位精准——“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是宣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是“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主赛道”。
“一号工程”路径清晰——按照“先局部再整体、先双边再多边、先启动再联动、先规划再建设”的总体思路,强化高层推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分层落实,努力打造全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5月12日,宣城市政协专题召开“加快‘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资政会,聚焦“一地六县”建设主题,开展建言资政。全市上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主体意识、主动意识、主导意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未来,在“追赶江浙、争先江淮”新征程上,“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一定会云帆高挂,破浪前行。
(李菡 顾维林 何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