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皖交界处“一地六县”签订框架协议,
将构建更紧密合作机制“长三角之心”共谋发展
产业合作被认为是“一地六县”合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汽车产业一马当先。截至2022年底,“一地六县”地区已形成“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产品研发、认证、测试服务—下游整车制造、检测”的配套协作和加工体系
记者 陈抒怡
“现在的产业合作都是全球范围,起码也是全国范围的,足够容得下‘一地六县’共同发展。”在11月20日召开的长三角“一地六县”主要负责同志联席会议上,宣城市委书记李中这样说。说到毗邻地区的产业发展,总让人想到“内卷”,互相招商引资,竞争激烈,李中的发言一下子打开了格局。
“一地六县”合作区区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包含上海光明集团绿色发展基地(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和安徽省广德市、郎溪县,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江苏省宜兴市、溧阳市。从地理上来看,这是唯一一处实现长三角三省一市全覆盖的区域空间。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宽,“一地六县”地区不光是苏浙皖的交界处,也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交界处,长三角内常说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这里尤为明显。被称作“长三角之心”的“一地六县”,能在长三角区域合作上摸索出一个新模式吗?
“安徽方面最积极”
广德、宜兴、长兴、郎溪、安吉、溧阳……这是会上签约的“2023年长三角‘一地六县’区域合作·协同创新框架协议”中,每年轮流召开“一地六县”主要负责同志联席会议的地点排序,广德排在第一,依次为“皖、苏、浙、皖、浙、苏”。
如果按GDP总量来看,“六县”从大到小分别为宜兴、溧阳、长兴、安吉、广德、郎溪,安徽的两个县排在最末。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现状,使得安徽的发展意愿最强烈,更愿意为“一地六县”鼓与呼。
“安徽方面最积极。”上海白茅岭农场公司副总经理朱春根对此颇有感触,“翻一下最近几年在全国两会上宣城代表的发言就知道,共建‘一地六县’合作区是个热门词。”朱春根坦言,这种积极是落在实处的,只要上海白茅岭农场在“一地六县”的框架内提出建议,郎溪和广德两地通常会给予帮助和支持。
朱春根的感觉没错。“‘一地六县’这个词就是我们安徽在2018年提出来的。”宣城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广德片区管委会主任刘平回忆说,之后在每年的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安徽方面始终为“一地六县”奔走呼喊,力促“一地六县”合作被写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要点。
自“一地六县”概念被提出后,很快在长三角范围内获得响应。2020年6月,《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湖州签订,“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应运而生。2021年11月,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获浙江省政府批复。2022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加快建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增强省际毗邻地区发展新动能。今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东太湖有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西太湖有个‘一地六县’。”在广德采访时,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个提法。“‘一地六县’不是青嘉吴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但可以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的新示范。”长三办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但是缺乏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那样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架构,“一地六县”如何打造新示范?从会议上签订的框架协议或许可以窥得一二:“一地六县”将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开展经常性高层互访,建立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各地发展改革部门作为日常工作联络推进机构,负责合作事项的联络推进工作。
挖掘各自产业特色
尽管“一地六县”已经提出5年,但一个颇为无奈的现实是“雷声大、雨点小”。
如何让雨点变大?产业合作被认为是“一地六县”合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汽车产业一马当先。就在本次联席会议召开前一天,广德举办了2023年长三角“一地六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论坛。
资料显示,“一地六县”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巨大的市场需求,还有优越的出口便利。截至2022年底,“一地六县”地区拥有汽车产业相关企业366家,已形成“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产品研发、认证、测试服务—下游整车制造、检测”的配套协作和加工体系。
在联席会议上,汽车产业被反复提及。“你们发展整车,我们就做零部件;你们发展新能源电池,我们就做组件材料,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产业优势。”李中这样举例。
李中的发言很诚恳,但也引出了“一地六县”产业合作面临的一个难题。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一地六县”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内各地产业条件也都差不多,所以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一般的加工制造业,还有一些资源型的产业和旅游产业,你做我也能做,大家都差不多,所以项目竞争也就更厉害”。
“六个县基本上没有产业代差,也没有明显的洼地,你不要的产业,我也不要,我不要的,你更不要。”刘平承认,各地园区之间有一些竞争。近年来,“一地六县”虽然落户不少重大项目,但更多是依靠各地“单打独斗”,联合推动重大项目谋划招引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的品牌尚未打响。
改变在进行中。今年上半年,宣城提出把“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作为宣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号工程”。9月12日,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广德片区、宣州片区、郎溪片区揭牌仪式同时举行。11月,安徽省委常委会在宣城现场办公时,安徽相关领导要求持续谋划推进“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建设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在此过程中,郎溪和广德提出要争当先锋、争做主角。
进一步的合作在“一地六县”联席会议这个平台上成为可能。会议上,“一地六县”签署了产业合作发展协议,商定要深化产业协同创新,联合打响“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品牌。广德市委书记周其红建议,可以共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牌子,探索开展联合招商、举办联合推介活动,加强项目信息共享、线索互推,努力招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
“关键是要找到各方的一个共同点,比如生态经济。”陈雯设想,未来可以对“一地六县”产业发展进行片区性的分工指导,挖掘各自特色,走出不一样的道路。
追溯起来,其实这块区域的跨省合作早就有了。在安徽广德市的太极洞景区向北,有一处“分界岭”,北面是江苏宜兴,东面是浙江长兴。1958年,由长兴、广德两县各取一字冠名的“长广煤矿”诞生,至上世纪80年代,此处已成为繁华的工矿重镇。2019年9月26日,浙江最后一座煤矿所在的牛头山矿区,确定由长兴移交广德管理。长广煤矿结束使命,但是长兴和广德之间的密切合作却以另一种形式在继续进行——县域医院跨省合作办医,长兴县人民医院与广德惠民医院牵手成功。
如今,在广德街头,苏浙牌照的车辆和“共谋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的标语一样,随处可见。“这就是一个进步。”一名广德人这样说,言语中颇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