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胡宝生:我们身边的“保尔”

我们身边的"保尔"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12-24 22:41


胡宝生

  “保尔”的故事,曾激励着整整一代中国人,今天,就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位这样以钢铁般的意志,击败病魔,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就是宣城市人大代表、泾县医院院长胡宝生。
  胡宝生出生在泾县,在这块曾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强烈而又沉重的历史责任感曾多少次地激动着这位少年,此后,作为知青在农村插队,与农民兄弟朝夕相处,这些作过牺牲的人民至今仍处于缺医少药的窘境,更激起了下决心改变这一切的雄心。正是这种原因,他在学医并留校任教之后,最终仍回应着心中的呼唤,回到了这块需要他的土地。1997年,他被提拔为泾县医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获得了实现梦想的更大平台。
  上任院长之初,他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一手抓医院管理,一手抓医院建设,迅速使医院各项工作步入良性轨道。进入新世纪后,他和医院一班人决心以全新的标准来要求本院。在没有外援资金的条件下,他带领职工自筹资金,先后共投资4500万元,逐步建起七层的门诊大楼、感染病区楼、医疗综合楼以及住院部大楼,2007年5月全部完成投入使用。这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医院,是一所集中心供氧、中心负压、中央传呼及中央空调等设施,富有现代气息、宾馆化、条件优越、设施先进完善的医院,设有先进的六间现代化层流手术室,病房宽敞舒适,卫生设施、电视等一应俱全。这座崭新的医院俏然屹立老区土地,向社会昭示出老区人民医疗条件的大幅度改善。
  胡宝生院长常说:“我们是基层医院,要认真把服务农村这篇大文章做好。”全体医护人员把自己的服务对象确定为全县30万农民朋友,并在全院推行“收治一位农民病人,结识一位农民朋友”的人性化服务活动。有的农民患者来到县医院做手术,遇到特别困难和天气转变缺这少那,或者吃饭住宿等难以解决的,医护人员就主动凑钱,或从家里拿来衣被。医院专门设立“扶贫病房”,让特困农民患者看得起病,能看好病,影响所及,连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患了重病,都千里迢迢地返回家乡的医院看病。在面向农村的服务中,送医下乡是泾县医院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一项硬制度。从新世纪开始,医院派出一支不少于10人的医疗小分队,带着B超、心电图和一些常规的医疗器械下乡,为农民开展义诊服务。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县各个乡村角落,风里来,雨里去,自带盒饭,从不给农民朋友增加麻烦。作为市人大代表,胡宝生自己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更是为基层群众观尽心尽责,同时也注意积极履行代表职责,既关注医院建设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健康,也时刻关注着民生问题,人代会期间,他曾对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体系以及人口老年化的养老等问题,提出过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
  在胡宝生院长一直紧张忙碌的身影上,你可能想象不到,实际早在1999年,他就被确诊患了小肠腺癌,两年间,动过两次大手术,可是,就连化疗时,他也投入了工作,更不要说防洪抗旱,或是送医下乡,或是阻击“非典”,没有一样他不照样身先士卒。班子成员和医护人员都深受感动,称他是自己身边的“保尔”。
  正是凭着他的领导才能,更凭着他这种“保尔”精神,让全院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使泾县医院先后共获得了省、市、县多种荣誉70多次,他本人也获得首届全国县(市)医院“优秀院长”和“优秀医生”等17项荣誉称号。不仅如此,坚持为基层服务的理念,还让泾县医院成功探索出一条受到国家卫生部等多级领导称赞的县级医院发展捷径: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泾县的全面启动,早已团结在泾县医院周围的农民朋友,自然使该医院当仁不让地成为定点单位,让业内同行惊觉到他一惯做法的具有“远见”。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