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今天是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欢迎各位在本期节目中收听《百姓热线》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小康路上,我是主持人雨辰。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关键之年,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此时此刻的宣城大地,春华秋实,稻浪起伏,瓜果飘香,田间道路水渠纵横;各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热火朝天,一个个新农村雏形显现;龙头企业机器轰鸣,产销两旺……山川田野间,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催人奋进。从本周五开始,《百姓热线》将陆续推出“脱贫攻坚”专题策划——小康路上。分别从驻村扶贫干部、贫困村脱贫和扶贫带头人三个方面来讲述这攻坚克难、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
本期节目我们将聚焦扶贫干部这一群体,为您讲述扶贫干部在扶贫道路上的精彩故事,见证贫困群众生活一点一滴的改善和他们坚强不屈的脱贫意志。
旁白: 听从指挥下基层,服从召唤去扶贫。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宣城市327名驻村帮扶干部签下军令状,他们进村入户,致力于全市贫困人扣的脱贫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份大爱如潺潺流水一般,渗透进群众生活的角角落落。一组暖心数字,见证脱贫巨变。2019年,全市安排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2763万元,其中市县两级安排资金15122万元,较上年增加2727万元;各县区完成扶贫项目备案共482个,已完工470个;累计制定扶贫方案37095个,帮扶措施19万条;全市345个单位结对帮扶109个贫困村,1.4万名帮扶干部坚持定期上门走访。
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脱贫89678人,1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可以说,贫困渐行渐远,幸福就在身边……而在宣城这跨越发展的振兴图景中,有一抹温馨的底色幸福绵长,上面陈列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彩故事。故事里,一张张满意的笑脸,一声声说不尽的感谢,一片片特色种植基地生机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这些故事的背后少不了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扶贫干部。
来自于旌德县的吴小云就是这样一名扶贫干部,凭着对党的工作炽热情怀和对精准扶贫的关切,他一头扎进了小山村,为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2018年10月,年过五旬的吴小云积极响应旌德县委号召,从县人社局来到了俞村镇俞村村担任第一书记。为了及时掌握脱贫攻坚的第一手基础资料,老吴刚上任就走遍了村子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的每户人家,详细记录致贫原因、产业状况、劳动力等情况,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制约因素,认真研究致富路径和帮扶措施。张荣华是村里的脱贫户,他的妻子患尿毒症,每周都要到医院做透析治疗两次以上,家里条件比较困难。老吴了解这一情况后,结合他家的居住环境与实际,动员他们申报了产业到户项目。
俞村村脱贫户张荣华【出录音】给我们搞了养鱼啊,养殖业啊,都搞的很好,给我们减轻了许多的负担,我们也享受党的政策好,感谢吴书记啊!
姚春堂是村里的一户脱贫户,他的母亲年老体弱卧床不起,姚春堂本人有一定劳动能力,根据村里的帮扶计划安排姚春堂担任村里的护林员。
俞村村脱贫户姚春堂【出录音】我不想干,天天不想干,因为那个人家砍树我要去阻止人家,人家偷料啊搞什么,就跟邻里啊产生矛盾,不想难为人。
老吴坚信扶贫要先扶志,要用的身边先进典型激励引导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了解到姚春堂的想法后,老吴对症下药,谈心、劝解,一趟趟的跑,终于化解了姚春堂的心结。
姚春堂【出录音】下定决心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我就接受了。我也感谢我们村里的,他们也给我介绍点零活,我每个月加起来也有一千多。
来到俞村村后,老吴就真正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宣讲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帮助广大贫困户树立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赢得了大家的爱戴。而从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走进老百姓,老吴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适应的很快,驻村以来他感悟良多。
吴小云【出录音】设身处地要换位思考,时刻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郎溪县涛城镇管村村就有这样一支扶贫工作队,自2017年驻村以来,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精准扶贫新模式,带领全村村民走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之路。
管村村位于郎溪县涛城镇东南部,是涛城镇三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3086人,现有贫困户80户197人,一直以来,农民种植方式较为单一,人均收入过低,生活水平也一直处在较低程度。
原管村村村支部书记潘荣奎【出录音】之前我们这个村以水稻、油菜、小麦为主,当时村民的生活水平都比较低,工作队来之后,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特别是鼓励一些有志青年发展多种产业,比如张伟这个稻虾。
潘荣奎口中的张伟,是该镇丰鑫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作为一名青年党员,2017年,张伟退伍回乡后流转了50亩土地发展稻虾混养,当年就获得成功。第二年,张伟想扩大生产规模时,得到了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
张伟【出录音】扶贫工作队主动跟我们联系,成立了扶贫基地,通过政策这一块帮扶,给我们引进了49万的一个扶贫资金,然后19年又新增了150亩的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通过“村级+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张伟的家庭农场成为了村里的扶贫产业基地,不仅带动了贫困户就业,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郎溪县涛城镇管村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丁绍平【出录音】150亩稻虾种养扶贫项目,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92万元以上。
据了解,自2017年5月扶贫工作队在郎溪县涛城镇管村村开展驻村工作以来,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目前,该村以初步形成了稻虾混养、再生稻、烟稻轮作等三大产业基地,带动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和稳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丁绍平【录音】到2019年底,我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7年的17.9万元增加到53.59万元。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夯实农业基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了解决困扰管村村和红星村多年的村民农业用水问题,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方对接,终于在新郎川河上建起了一座拦河坝。而谈到这个项目的建设,丁绍平也是感慨良多。
丁绍平【录音】这个项目的申请的话就比较曲折了,因为这个项目我们是从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把资金切出来的。16年郎溪县中小河流治理方案已经审批了,当时没有液压翻板坝的项目。我们来了之后,老百姓强烈反应管村红星这一带在干旱季节常年没水。
有水才能生活,生活保障了才能再谈发展。为此丁绍平多次主动与扶贫工作队成员到安徽省水利厅和郎溪县水务局协商沟通,终于争取到了新郎川河拦河坝项目。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建设,2018年7月份,总投资达600万元的液压升降拦河坝终于在管村段建成,河坝蓄水量达500万立方,相当于一座小Ⅰ型水库的蓄水容量。
丁绍平【录音】从此以后涛城镇的管村和红星两个行政村,沿河两岸圩区范围内的农田都得到了有效的灌溉。这两个村在今后任何的干旱年份,只要有这个坝发挥功能,农业生产从此以后受不到影响,而且包括生态用水,苗木花卉啊,道路的养护啊这一块。
扶贫歌曲:《脱贫宣言》
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当前已经进入了“冲刺跑”的阶段,而今年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走好决胜脱贫的最后“一步”非常的难,在这个关键时刻,只要是扶贫干部,都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高瑞霓,安徽省徽州学校党委书记,2017年5月她来到绩溪县伏岭镇大障村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大障村地处绩溪县伏岭镇,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全村448户965人。这里离县城35公里,大部分为盘山公路,路况较差,未开通班车,是个典型的偏远山村。但是这个落后的山村又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境内群峰起伏,层峦叠嶂,林木葱郁,川溪交流,为生态旅游、优质农产品生产都提供了有利条件。扶贫工作队驻村之后,积极推进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坚持基层党建和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深度融合,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编制、石斑鱼养殖等方方面面做起,一点点改变村庄面貌。同时积极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庆和赛事,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工作队的努力,老百姓全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有脱贫户还专门为扶贫工作队写了一首打油诗。
绩溪县伏岭镇大障村脱贫户汪灶陆【录音】咱村驻了扶贫队,帮咱致富又脱贫。廉洁奉公人人赞,问寒问暖体民情。不是亲人胜亲人,人民公仆为人民。无怨无悔无私心,成为百姓贴心人。
这首打油诗平凡却不普通,彰显出了扶贫工作队浓浓的为民情怀。诗文很朴实,却道出了汪灶陆的心声,字里行间都表达出他真挚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汪灶陆【录音】他们一开就展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的党派。为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和家人的团聚。我们应该要自己努力,勇于奋进,找原因,贫困怨自己不怨天不怨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富裕一片乡亲,安定一方百姓。为了这简单而又不简单的目标,我市的扶贫干部们奔走在扶贫路上,奋战在攻坚一线。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由基层群众的口碑和黄澄澄的泥土铸就的“奖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扶贫干部父亲病重而不能尽孝。高瑞霓是大障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同样也是父亲最为疼爱的小女儿。因为肩负着驻村扶贫帮困的特殊使命,她无法在老父亲病床前照顾,未能尽好做女儿的责任。
绩溪县伏岭镇大障村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高瑞霓【录音】当时来的时候我唯一的牵挂就是我父亲,我父亲当时突发性耳聋、冠心病,正是住院刚刚结束需要恢复的时候。再大的那个(困难)还是要听组织安排,一切听组织召唤。
由于村务繁忙,再加上大障村交通不便,在父亲最需要守护的时候,高瑞霓无法抽身前往,只能利用周末时间陪伴,尽力弥补。但是在2018年的时候,高瑞霓父亲还是因病去世了,他连最疼爱的小女儿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谈起父亲的离世,高瑞霓泪流满面。
【录音】当时我父亲是因为在2018年的时候,打了电话给我,当时我压根没有想到,当时我赶到太迟了因为冠心病去世了,这是我最遗憾的事情。我父亲一直就怕我担心,说你放心,然后我一直搞不到车,等我(从村里)出去的时候,他已经不行了。
在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之后,高瑞霓又匆匆返回了扶贫岗位,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小家庭的牺牲换来的则是大集体成功脱贫,从2017年5月进驻大障村以来,高瑞霓与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一起,全心投入综合帮扶、全力奋战脱贫攻坚,全村道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道路变宽了,村庄变美了, 晚上变亮了。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加到2019年的14.3万元。贫困户的年收入从2014年24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3万元。2017 年如期实现贫困村出例,贫困户稳定脱贫。
扶贫这条路不好走,崎岖不平,满眼泥泞。但在这条路上,无数扶贫干部义无反顾、前赴后继。不少党员干部在扶贫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鱼水之情,体会到肩头使命重于泰山,体会到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他们中,有的结婚第四天就回到扶贫点继续工作,有的为了跑项目几天几夜没在床上睡觉,有的一天吃不上一顿囫囵饭……艰苦的背后,是时不我待、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更是对贫困群众“过上小康生活”的热切期盼!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着平凡而又壮烈的史诗。他们用自己的奉献之火、生命之光点燃苦寒贫穷的土地,温暖群众的心灵,唤起千万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希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