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金涌在做科普报告。中国科学院供图
图②:薛其坤在做科普报告。兰州大学供图
图③:四川省绵阳中学,沈保根(右一)在解答学生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供图
图④:浙江省仙居二中,学生在提问。浙江省科协供图
数据来源:科技部、中国科协
“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走进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供图
“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等单位共同发起“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至今已在全国开展科普活动2000余场次,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巡讲活动的几位院士专家。
——编 者
“物理学研究什么”“化学研究要注意哪三个维度”“如何看待‘双碳’背景下能源科技的机遇与挑战”……7月,“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走进兰州大学,13名院士与兰大师生面对面交流,为师生们提供了精彩的科普知识讲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保根向师生们介绍了我国稀土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生动阐释了其独特的电子结构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磁学、光学、电学等物理性质。作为“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沈保根对于活动开展20多年来的点点滴滴,至今记忆犹新……
发起活动,推动院士参与科普
“希望能让科学家走到公众面前”
本世纪之初,时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局长的沈保根,参加了多次会议讨论。“大家达成共识,院士除了开展科研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应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上发挥更大作用。”沈保根说,“当时,我们就想通过组织常态化的活动,推进院士参与科普工作。”
2002年12月,在周光召、路甬祥等院士专家倡议下,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发起和组织“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
同为活动发起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至今仍记得首场报告会的很多细节。
2002年12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许智宏主持了首场报告会。当天的报告人有两位,一位是中国科学院老院长周光召院士,演讲题目是《20世纪物理学的回顾和展望》;另一位是时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演讲题目是《现代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两场报告立刻得到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欢迎,大家都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许智宏说,“科学家的工作不只是研究高深的学问,科普也是科学家应尽的社会责任。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让科学家走到公众面前,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科学与中国的关系、与未来中国发展的关系。”
“根据设想,巡讲活动不仅面向青少年,还要走进工矿企业、党政机关等各类单位,满足不同群体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沈保根说。
活动一启动,就得到了很多院士专家的响应。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深刻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一听说“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他就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梅宏参与活动,也是源于自身的经历和体会。
“我对科学的兴趣就是源自科普。”梅宏说,中学时,他读到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被陈景润的故事深深打动,“从那时起,我就对科学研究充满向往。”
“或许有人觉得一串串代码很枯燥,但在我看来,用一个个代码通过编程实现各种功能,充满乐趣。”梅宏说,“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人体验到计算机科学的魅力。”
各展所长,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弘扬科学精神”
今年是梅宏参与科普活动的第十二年,每场讲座前,他都会根据受众特点,精心设计讲稿或课件。面向中小学生,侧重于通识教育和兴趣启蒙;面向大学生,侧重于计算机前沿态势及对科技发展的影响;面向政府企业,重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介绍信息化对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面向专业人士,主要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从技术层面分享交流。
许智宏的科普讲座主要围绕“植物和人类”展开,阐释植物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鼓励青少年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提升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有一次巡讲,根据观众提问,许智宏从作物驯化讲到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引导公众理解相关科学事实。“科普,就要随时回应大众的疑问。”他说。
沈保根长期从事磁性物理学和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但他的讲座经常不只有对磁性材料的讲解。“我们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弘扬科学精神。”沈保根说,工作中,他常被一些老科学家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感动。“上世纪80年代,由于经费紧张,单位订阅的国际期刊不多,一些老前辈自费订阅,然后供大家一起阅读、学习。”沈保根说,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沈保根非常敬佩老一辈院士专家对“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工作的热情。“比如南京大学的吴培亨院士,学术造诣很高,科普课更是讲得好。但他仍然为了做好每一次报告,反复修改文稿,80多岁了还在参加全国科普巡讲。”
20多年来,一大批院士专家深入大中小学、工矿企业、党校机关、乡镇农村等。“我们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地方实际和公众关切,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结合自身研究、区域发展和受众特点等进行科普,累计开展了2000余场次。”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科学普及与学术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看来,活动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聚焦国家需求,为区域发展、学科建设等建言献策;二是聚焦重点人群,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三是聚焦科技热点,及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相关科学问题。
持续巡讲,激发公众求知热情
“一些当年听报告的孩子已经加入科研队伍”
高鸿钧对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到的“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深有感触。
“我曾经到一些不发达地区、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做讲座,那里的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令我印象深刻、深受感动。”高鸿钧说,“一些当年听报告的孩子已经加入科研队伍,这很让人欣慰。”
沈保根现在带的学生中,有的就曾听过巡讲报告。“听了讲座之后,有的高中生对物理科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有的后来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我有3个从本科带到博士的学生,我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从巡讲活动开始的。”沈保根说。
金涌把科普工作比作“播种”:“我们现在就是在给孩子们播撒科学的种子,虽然孩子们对我们讲的内容不一定能完全听懂,但如果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推动他们去探寻,这就很有价值。”
同样是传授知识,金涌对科普和教书进行了比较。“二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教书是基础性、系统性、渐进性的,而科普更注重时效性、针对性,要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把科学事实讲清楚。”金涌说。
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沈保根还发现,公众对科普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听众除了从专业角度提问,还非常关心相关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启示我们,要从更宽广的视角来准备科普报告。”沈保根说。
面向未来,拓展更大科普空间
“花更大力气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倍感振奋。”沈保根说。下一步,“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将号召院士们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科普活动,举办“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我们将花更大力气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投身科学,把科学的梦想‘种’进更多孩子的心田。”沈保根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说:“只要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科普和科研并不矛盾,反而对科研大有裨益。我们可以在科普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国家和公众的需求,进而推动自己的科研工作。”
除了参加“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外,院士专家们也在通过其他方式推动科普工作发展。
能被人体吸收的生物“塑料”是怎么研制出来的?被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前不久,金涌入驻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几十条科普短视频。他从可控核聚变讲到石墨烯,从能源转型讲到循环经济,把科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用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展现出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
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梅宏介绍,他们正在浙江东阳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博物馆,并将其作为学会科普工作的总部基地。“博物馆内部将利用综合数字技术进行布展,在互动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高鸿钧这几年的提案都与科普有关。“比如,加快修订科普法及其配套实施政策,强化各类科普主体责任;下沉科普工作重心,把科普主战场放在基层,等等。”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带动身边更多科技工作者一起努力,通过优质丰富的科普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科学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祖国大地。”高鸿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