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农历闰五月,梅雨期较往年晚了十几天,时间缩短了,雨水似乎也没有那么多。骄阳依然似火,酷热的高温天气丝毫不弱以往,户外行人寥寥。但在我们身边,却还有着一群人,顶着烈日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他们有在滚烫的钢筋铁架中穿梭的建筑工人;有在街边被晒得松不开眉头的瓜农;有在烈日下为人们送去凉风的空调安装工;有穿行在大街小巷送去清凉的送水工;有在高温危险的环境下保障交通的火车调车工;有伏天旱地坚持作业的农民;有高峰用电时期保证供电的电力维修工;有戴着铁面罩面对炙烤的电焊工;有在高温下为了生计一直等候的板车工;有为我们紧张搭建“欢乐中国行”大型综艺晚会舞台的建设者……有了他们在烈日下的忙碌,才有了更多人夏日的清凉。
看着那一张张满头大汗的笑脸、一件件湿透又晒干的衣服,从他们身边路过的你也许会想,“这人真的很辛苦”。但你想过吗?这辛苦的身影在撑起一个怎样的家庭?采访中,记者常常听到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没办法,要过日子啊!”也许,生活的艰辛让他们发出这样的感叹,但这仅仅是一句话,话一落音,他们还是会同样努力地工作。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做好高温下劳动者的保护工作,是社会、用人单位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我国现行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制定于1960年,其中的一些规定属于一般性的保护条款,并没有很大的强制性。还有一些规定已经不符合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近年来,各省、市、区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地方性的法规,但高温劳动立法的缺失依然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如何在高温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让对高温下劳动者的保护也成为“常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让人文的关怀在一定时期内弥补法律的缺陷,让高温劳动者安全工作,安然度夏,也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最好体现。
每年这个时候,全市各相关部门都会为在高温下依然坚守工作岗位的劳动者送去关心与问候。他们所在的单位和企业也积极采取了各种防暑降温的措施,调整作息时间、准备降温物品,员工的安全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保护高温下的劳动者,让我们共同为他们撑起一把“遮阳伞”。 (曹庆)
瓜农何青松:“我卖西瓜已经20多年了”
炎热的夏天,气温一路从25度攀升到37度,西瓜的价格却从1块一直降到了4毛。对于从30多公里以外的板桥八角来到凤凰桥头的瓜农何青松老人来说,这半个多月的卖瓜生活很不轻松。
何青松喜欢亲自为市民精心挑选西瓜 曹庆/摄
新买了一辆拖拉机
橙色的安全帽,淡蓝色的旧衬衫,灰色的裤子,军绿色的布鞋,即使下巴的胡子已经有了灰白的迹象,已经60岁的何青松老人,在卖西瓜时一点不像个已入花甲之年的农民。每到西瓜成熟的季节,家在板桥八角的何青松会带上自家种的西瓜,赶上30多公里的路来到城里卖瓜,这样的生活从23年前就已经开始。
今年,何大爷新买了一辆小型拖拉机。在西瓜上市的10来天里,每天早上4点,何大爷驾驶着拖拉机,满载着一大早从瓜田里摘下的新鲜西瓜出发,目的地是凤凰桥东头。这里是城管部门划定的西瓜临售点,路边的树荫也为瓜农们带来一丝阴凉。何大爷的一车西瓜最少要5、6个小时才能全部卖完,行情不好的话天黑都卖不完。下午5点半,何大爷必须回家了。家里的8亩5分田只有1亩种的是西瓜,家里还有很多的农活等着他回去做。
“西瓜被太阳晒着就不好卖了”
为方便城市管理,今年有关部门在市区划定了一些集中的卖西瓜场所。何大爷说:“以前,我想在哪儿卖就在哪儿卖!”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运着西瓜走街串巷地卖了,何大爷今年选择了在凤凰桥东头卖西瓜。以前走街串巷的卖瓜,现在是“蹲点”守候,何大爷觉得有点被动。
虽然凤凰桥东有近十个卖西瓜的摊点,但像何大爷这样真正的瓜农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瓜贩子。西瓜即将下市,何大爷瓜田里也剩不下多少瓜了。现在卖的瓜都比较小,为了早点卖完,何大爷的西瓜要比其它摊位便宜两毛钱一斤。
凤凰桥头卖瓜点尽管有些许的树荫,却是半天树荫半天阳。中午的时候,太阳就已经直直地晒在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