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水东荷灯会

荷灯会,水阳江上的风景线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04 00:33

   六月六,放荷灯。这是江南千年古镇宣州区水东镇的传统民俗“荷灯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晚上,该镇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携带用红、绿纸折成形似荷叶的一盏盏荷灯,敲锣打鼓,由杨泗庙赶往水阳江。村民们三、五人一组,驾起小舟,驶向江中,将荷灯轻轻地放进平缓的江水中。顿时,江面荷灯散发出点点光芒,岸边烟花也开始绽放……


华业/摄

“荷灯会”的悠久历史

    荷灯会,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人们的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等地区。实际上,放荷灯民俗起源甚早。
    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据了解,水东荷灯会由来已久,目的是为了纪念杨泗将军。相传,在唐朝或宋朝(当地人说法不一)年间,皇帝乘船过水阳江(一说是黑沙河)时,一恶蛟龙从江底欲掀翻渡船,船在水中摇荡,眼看就要翻倒了,皇帝身边文官大呼救驾,此时,正在岸边用斧头劈柴的16岁少年杨泗并不知道船上的人是当今圣上,只是听到呼救声便提斧奔向欲翻的渡船,杨泗见是一条恶龙,便毫不犹豫地跃入河中与恶龙博斗。恶龙被杨泗用斧头劈死了,皇上得救,一方百姓也得到了安宁,然而,年轻的杨泗也因伤重沉入了江底。
    皇帝后来追封杨泗为平浪王,并在每年农历六月六即杨泗生日这一天隆重纪念杨泗将军。后来,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勇敢少年杨泗,老百姓自发为他修建了杨泗庙,并在民间流传着这一美妙的传说。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老百姓扎五颜六色的荷花形纸灯放入水阳江,两岸焚烧钱纸、燃放烟花爆竹,以纪念杨泗将军,寄托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热闹的游街队伍

    放荷灯只是整个荷灯会中的一个环节,在放灯之前,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
    放灯之前,信士们挑着盛满五彩荷灯的竹筐,排成长队,敲锣打鼓、吹着喇叭在老街游行一趟。
    为什么要游街呢?其实,他们是想通过游街的形式来告诉大家,“今天六月六,我们又要放荷灯了”。
    热闹的游街队伍从杨泗庙出发,沿着村野小路,绕过老街的羊肠小巷,敲锣打鼓、彩旗飘扬,好不热闹。游街队伍由几部分组成,最前面的是一个人打着五星红旗;紧跟其后的是几个人担着五颜六色的荷灯,其中有几个是大荷灯,有做成帆船的形状,有做成莲花的形状,有做成龙舟的形状,制作精美,惟妙惟肖,它们分别由两个人抬着,后面的几个人担着用箩筐盛着的小荷灯;紧接其后的是由十来岁的孩子组成的彩旗队;随后是腰鼓队和锣鼓队;其后为祭司与居士、信士及待放的各色各形的荷花灯。
     游街队伍回到庙里,寺里的斋饭已经摆上了桌子。大约有十六七种菜色的样子,藕片、冬瓜、海带、毛豆……
    厨房里,十几个准备斋饭的人,她们是特意赶来帮忙的周边村民。7月26日晚,她们就开始准备斋饭,半夜时分就有客人来了。她们准备的斋饭可以供应五、六百人。厨房虽然拥挤,却显得很干净,饭菜摆放的也很整齐,洗菜洗米都在用水井里的水,不用河水。“就像过年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当然要准备饭菜招呼客人了。”每年都帮忙准备斋饭的潘奶奶这样告诉记者。
    所谓斋饭,是没有任何动物肉类、油类在饭席上的,全绿色蔬菜和纯植物油烹饪的菜肴;相传吃了斋饭可避邪祛灾,一年当中无病无灾,斋饭是敞开免费供应的,斋饭中有两个细节相当重要:夹菜的筷子必须要用公共筷,严禁用自己的筷子去夹食桌上的全素菜肴;吃好后的碗筷必须自个清洗;在大型就餐中,这两件“小事”很值得提倡。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