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春晚,《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词平实得像聊天一样的歌曲引起了巨大轰动,许多老年人觉得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的确,‘养老’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物质供给和经济资助,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有一项需求不能缺少,那就是—————精神上的关爱。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再次向我们款款走来。如何关爱老人,丰富老人们的生活,给夕阳抹上一层缤纷、温馨的色彩?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翻开记忆相册,打开记忆闸门,听子女讲那过去的故事,老人脸上满是欢笑……
记者日前从宣城市老龄委办公室了解到,截至2009年10月: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7249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5%。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40506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0.9%。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宣城市百岁老人总数也在不断变化,截至2009年10月20日,全市已有百岁以上老人18人。对于这些百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在县市区政府也有特殊政策,每月均按时发给了他们200元的长寿保健费。
据市老龄委统计,18位百岁老人以宣州区居多,除旌德外,其余各县市区都有百岁老人居住。目前,全市男女的最老寿星均为105岁,总共有4人,分别分布在宣州区(2人)、宁国市(1人)和郎溪县(1人)。其中,最老寿星为家住宣州区水东镇的管文普(男)老人,出生于1905年3月3日。
市老龄委办公室主任曹联合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市所有老人应有的保障如今不再是个问题,而且早已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老有所养,关爱在不断延伸
自宣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大,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从1997年开始,宣城市全面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把“三无”对象作为重点,全面实行分类施保,人均月补差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享受城市低保人数45.48万人次,人均月补差125元;全市累计保障农村低保对象96万人次,年人均补助水平达47元以上。目前,全市均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的目标。
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有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及教学点30多所,在校学员4106人次,累计毕(结)业学员8878人次。全市已有60多个乡镇办起了老年学校,办学率70%以上,还有部分村也办起了老年学校,基本形成市、县、乡镇、村老年教育网络。
与此同时,全市老年人的余热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很多老同志默默无闻地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特别是从医疗机构退休的老专家,更是受到各大医院的青睐,纷纷被医疗卫生单位返聘为顾问、教授。教育系统的一些特、高级教师有的被学校返聘,为教育事业继续做奉献。农业方面一些退下来的新型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受到农民兄弟的青睐,他们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技术指导和技术顾问的作用,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继续做奉献。
此外,全市还为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方便。全市共有老年活动中心(室、站)185个,占地面积1.4万多平方米;各类老年人体育协会和体育团体165个,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约0.5万人。目前,我市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蔚然成风,晨晚练参与率更是高达90%以上。
给老人多一些精神关怀
与以前的老人相比,现在的老人无疑是幸福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子女们受教育程度提高,对老人的关注度提升,都让现在的老人备感幸福。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现代老人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更缺少的无疑是精神层面的关怀。
家住市区东门青年路的王大妈今年快70岁了,自从老伴去年去世以后,以前身体硬朗的她开始变得行动不便,每天也就在住的附近走走,跟老邻居聊聊天。两个女儿都在宁国做生意,儿子工作也很忙,一两个月才来看她一次。到了晚上,只有老人一个人回家做饭、看电视。“我们老的从来不图儿女对我们有什么回报。说句心里话,我希望他们过得都好,平时哪怕能抽点时间回来看看我,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说到这,王大妈情不自禁地从口袋里掏出手绢,擦拭有点红的双眼。
家住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