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特别留意,你也会发现,雪后初霁的宣城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阳台上,院子里,屋檐下,道路边,平房的屋顶,休闲的广场,随处可见或摊或挂晾晒着的大白菜,丝丝缕缕的菜香伴着一份恬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到广场健身或行走在人行道,可能因此有了少许的妨碍和不便,抱怨会有,但大多的宣城人对此都会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因为,做香菜在宣城是一种传统,是时序的标签,彰显着地方特色。
香菜 一项坚守的传统
每年立冬一过,宣城人就忙活着做香菜了。据考证,做香菜的习俗仅限于宣城境内,其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吴国孙权命总兵丁奉围垦金宝圩时,倡导当地百姓腌制白菜以度过漫长的冬天,这一传统由此延续并不断演化。由此看来,做香菜最初缘于冬天的菜荒。直到十几年前,做香菜体现的主要还是善于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的精打细算:腌几坛香菜,一家人整个冬天的早餐就有了下饭菜,香辣爽口,且成本低廉,何乐而不为?那时,做香菜的手艺高低同洗衣做饭的水准一样,成为考量家庭主妇贤德与否的重要参照。于是,做了媳妇的主妇们总会明争暗斗地相互较量着,以此为自己的口碑加分,呵呵,于是宣城香菜的口感便一代一代得以优化,今天的宣城香菜定是丁奉围垦金宝圩时无法比拟的,但一不小心就成就了宣城一绝,丁奉想必也是相当欣慰的。
时移世易,如今,做香菜的水准与主妇们的口碑已没有多大的关联,经济水准的提升使成本低廉的香菜渐渐淡出了生活必需品的范畴,曾经被做香菜的繁琐程序折磨怕了的老一辈主妇,有的开始退出了腌香菜主妇的行列。
“我已经几年不腌了,太麻烦,搞怕了!”宣州区洪林镇的丁大妈告诉记者,她曾坚持腌菜近40年,如今已退出腌菜大军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