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爱军:做当代徽骆驼
初见汪爱军,讶异于他的年轻,40刚出头的他何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汪爱军笑言,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但他很快解开了这个谜团。
“文化的繁荣是以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为基础的,徽墨的鼎盛时期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汪爱军说,此后,随着清朝的逐渐没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中国的民族工业遭遇重创,徽墨的发展日渐衰微。建国后实行合作社,老的徽墨作坊几乎不复存在,而文革对徽墨技艺的损毁更是不言而喻。“其实徽墨的传承是存在着断层的!好在从明朝开始制墨的配方就已不再是秘密。”跨越这一断层,将古老的徽墨工艺成功传承于当代,年轻的汪爱军甘愿去尝试。
90年代中期,从县经贸委到当时的国营胡开文墨厂挂职时,汪爱军接手的是背负几十万外债的濒临瘫痪的烂摊子。绩溪现任县委书记、当时的经贸委主任张平正是看准了年轻的汪爱军敢闯能创的个性才委以重任。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挽救了徽墨。“我是绩溪瀛洲的,土生土长的绩溪人,但此前我对墨了解得并不多,好在当时厂里的老同志包括之前的老厂长都很支持我,他们很多都是做了一辈子墨,对做墨很有感情。”汪爱军说,增加他信心砝码的还有企业下属的油烟厂,“那才是我们继续生存的根基。”原来,油烟是高品质徽墨的重要辅料,而当地的很多小作坊一般用炭黑代替油烟,生产的是低档的炭黑墨或墨汁。
笑言“干一行爱一行”的汪爱军此后潜心钻研起徽墨工艺,并依托油烟厂,全力打造新产品,推出了各种档次的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仿古墨等,开发了纯油烟的“胡氏油烟墨”、“胡开文宝墨”、“胡开文书画墨”、“中国书画墨”等胡氏系列产品,使徽墨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兼具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与此同时,在县政府政策支持,汪爱军努力抓市场营销,企业的处境很快得以扭转,产销逐年上升,近年来更是一年一个台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我们企业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厂子更大了,厂房每年都有更新的。”在厂区门口,记者看到一栋大楼正在施工,那是在建的综合楼。“经济效益是我们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更好地传承徽墨的基础。”
作为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汪爱军觉得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对古老工艺的把握和传承,更要让更多的当代人了解徽墨,认识徽墨,接纳徽墨,为此,他珍视每一次展示徽墨的机会。2001【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