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社:一种别样文化的传承
根据《史记》记载,后稷母姜嫄,是履了男子的足迹而怀孕的,以为不是吉祥的事情,所以生下就丢弃了孩子。可是又怕孩子被野兽伤害,于是抱了回来并取名为“契”,谐音“弃”。童年时代的契就喜欢种植高梁、粟米等谷物而且都能获得大丰收。成人之后,尧帝听说了此人就聘为农师,专门从事传授种植技巧,为民立下不朽的功劳。后人感恩戴德,就把他奉为“社稷之神”,并将其母姜嫄一同供奉、祭拜。
祭祀这一民间习俗于明代初期在绩溪县伏岭镇北村始起,祭社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北村的大姓“程姓”,每年的春节期间,传承着百年来夙有的民俗活动。规定每年由北村程姓的四十岁男子(“不惑”)主持祭祖一事,于“春分”节气的前一天,迎接社神(神的牌位)进入祠堂。同时,在祠堂正中位置悬挂大幅的社公、社母彩绘图像,张灯结彩,吹奏鼓乐。主事的都是程姓男丁,在神前点上五六斤重的大红蜡烛,摆上“三牲”贡品(社猪、社羊、社鸡)及别出心裁的、品种繁多的各式“琼碗”。最引人注目的是“社猪”,各家将精心饲养的猪宰杀之后,抬入祠堂。社猪细心修理,留着鬃毛,结着尾辫,眼嵌着明珠,口含着红珠,披红挂彩,插戴着金花,栩栩如生,神气活现。
“春分”当日上午,恭送社神回社公庙。同时,把“社馒”(馒头)分赠给本村20岁以上的同姓男丁,表示共同分享美好生活的幸福果实,馒头用白面粉蒸做而成,用固定的容器及平秤称,每个大馒(社馒)为四两重。
“春分”下午举行隆重的“祭社”仪式。祭礼由“主祭”、“大赞”、“陪赞”、“引赞”、“陪引”、“司樽”、“读祝”等十五名礼生组成。祭礼由十二仪程组成,依次为:“序立”、“降神”、“奠帛行初礼”、“鼓乐”、“右食”、“右乐”、“读祝”、“辞神鞠躬拜”、“化财”、“望燎”、“撤馔”、“礼毕”。先由程姓长老宣读祭文,祝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并由20余人组成的鼓乐队演奏曲牌,赞礼进退,其场面如同排演古装戏剧。接着由本年主事的程姓男丁,按出生顺序依次抬“社猪”进入祠堂,锣鼓唢呐,爆竹连天;方圆几十里的村民,赶集似地聚在祠堂内外,比“社猪”,赛“琼碗”,拜“神像”,观赏春联,叙家常,发“社包”,尽情地抒发节日的欢乐之情,分享人寿年丰的幸福之果。
20世纪50【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