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灯是郎溪县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该县定埠村还因小马灯被批准为民俗文化村。但,看似“辉煌”的小马灯却遭遇了一系列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开发?如何有效地保护?如何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面对这些问题,不少民间老艺人和文化主管部门的专家都给出了独到的看法。
避免破坏性的开发
人物简介
葛祥普,宣城市文化局局长。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提出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工作取得的成效显著,特点突出。所以,政府和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同度提高,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受到群众欢迎程度也得到显著提高。小马灯作为宣城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社会的建设、与经济、文化、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对它的开发、保护和发展,文化主管部门既要将其作为一项任务去有效地完成,让基层文化、民俗文化的价值和市场得到开拓,更应该将其作为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来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被第一次提出,中央政府提出要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为文化部门的一个重点工作来落实。本着这个前提,葛祥普提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该遵循几条原则:摆在首位的便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原则。要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救保护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要着眼于发展。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强保护,抓好传承与发展。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统筹兼顾,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城乡不同区域,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国内保护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所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使各方面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同时,葛祥普建议,各个地方的政府以及文化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落实具体措施,真正建立起以普查工作为基础,以名录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传承保护为重点,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避免破坏性地开发。
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人物简介
席启安,郎溪县文体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党组书记、局长。
对于小马灯的现状,席启安有过较为深刻的研究。他认为,马灯是郎溪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乡镇中普遍存在,比如定埠、东夏、幸福等地。马灯,包括小马灯是现代社会比较少见的原生态的民俗艺术,并且这种民俗活动是民间自发组织,其积极性不容置疑。但是,其展示的方式为自娱自乐,这又是制约其扩大发展的一个因素,所以,小马灯这项民间艺术亟待文化主管部门和其它相关部门积极地、系统地对其进行开发、保护和进一步发展。对于如何开发保护与发展,席启安的观点自成一套。
首先,要让更多的民众认知、认同小马灯这项民间艺术活动,就必须扩大宣传,广泛利用各种媒体、活动等类型的载体,提高小马灯的知名度,扩大小马灯的生存土壤,在此基础上方能将小马灯进一步发扬广大。其次,2007年,小马灯已经被列为郎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席启安表示,有关部门将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进一步将小马灯往更高层次申报。除了这些“硬招”,席启安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事情是加强传承人的队伍建设,解决传承问题。小马灯这种家族式的口传身教的传承形式,很有可能让这门民间艺术出现“断层”,因为没有一项激励措施来鼓励民众学习小马灯表演技术,并且在当前学业为重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难有人能安心地学习一门传统的民俗活动。所以,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激励性措施,从待遇、荣誉、经济上来激励当地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便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表演队伍更替机制,但这还需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协作,在小马灯最为普及的重点乡镇小学的乡土教学课内,纳入民俗艺术的学习计划。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