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建设的大发展,更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位于皖南山区的宣城市部分地区,依靠当地的旅游资源大大改变了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旅游使得村民就业机会增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日渐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在一些依靠古人留下的“遗产”发展旅游的地方,传统与现代生活观的碰撞,使得对“遗产”的保护处于相对不稳定、动态的转变之中,原住居民日益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其中,古民居(或古村落)的保护既面临发展的机遇,更面临严峻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
曾有专家说,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变革,古村落原有的生存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村落原有的“社会—经济—文化”框架结构已不复存在,如何在新时期完整地保护、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是需要我们积极的、深层次探索的问题。
记者走访中发现,目前一座古民居或者古村落的存在能为整个村子的90%的居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在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景点记者看到,一座胡氏宗祠周边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做起了旅游商业,出售特产、古玩、书籍等商铺沿着游客的游览路线延伸开来。以该宗祠旅游门票收入为例,2002年只有20万元,到2006年猛增到360万元。此外,胡宗宪尚书府、胡适故居、湖村、棋盘村等一批古民居群都是非常好的人文旅游景点。泾县以查济村、章渡村、黄田村等古民居群为旅游创收,查济村除了每年的门票收入,还与全国数十家美术院校有长期合作关系,仅此一项就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旌德县有江村、朱旺等古民居群,从开发利用看,开发较早、利用最好的还属江村。
很明显,在古民居周边形成的商圈是古民居对现代人的一种贡献,也给宣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正因为有了机遇,所以挑战随之而来。尚存的古民居是否就一定能完好地保存下去,润泽子孙后代呢?
遗憾的是,在现代建筑越来越美观的发展趋势下,不少人认为古民居破旧难看,已经不符合现代居住环境,如果这座古民居不在旅游热线上,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终究落到了被拆迁的下场。宣城市文物局局长刘政谈到这点时很遗憾地感叹:“有的人一方面保护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受金钱诱惑,既然无钱维修,不如卖点房屋构件,捞点现钱用用。”
钱,成了保护古民居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古民居面临四大挑战
记者曾在绩溪上庄古村落里遇到这样一位农户,他家的房屋从清朝延续下来,属于古民居,当地政府部门将其列为旅游观光的景点之一。但由于常年失修,再加上该农户一直居住在屋内,这座古民居的二楼已经无法“触碰”,木质结构的房屋已经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腐朽。为什么不修?这位农户很无奈地告诉记者:没钱。
的确,资金的缺乏已成为目前古民居保护工作中的一个“硬伤”。在2007年市政协等单位作的《关于皖南古民居保护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就提出了这一问题。报告中这样写道:“一是维修方案编制不起。根据《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古民居维修前要编制维修方案。调查中有的县反映,请有关院校、院所仅编制一个单个文物点的维修方案就得数万元,如对一个建筑群做规划方案就得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这还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四是最重要、最实际的核心问题,钱从哪里来。”修缮一座古民居的费用要达到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对于地方财政来说,的确是个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