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保护正在褪色的“皖南花鼓戏”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6-24 18:20

 

保护正在褪色的“皖南花鼓戏”
    2008年6月,宣城市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值得宣城人民庆幸的一件大事,为她的守护与传承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这单靠少数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共同携手,缠住文化消失的脚步,重现文化昔日的辉煌。


皖南花鼓戏由来与发展
    皖南花鼓戏流行于皖南、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皖南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湖北花鼓戏调及河南灯曲随移民传入皖南,与当地民间歌舞合流形成“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成长过程,大致经历了灯会歌舞、“打五件”、“地摊子”、“四季班”与“草台班”四个阶段,并吸收了高腔、徽剧、京剧艺术的有益成分,经过百年的演化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粗犷、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的民间剧种。
    该剧种语言保存着民歌和民间说唱的特色,以中州音韵系统为基础,融入地方语音;表演艺术保存着灯会时期的民间歌舞和从农村日常生活中提炼、美化的程序动作,并吸收了京剧的表演程式;唱腔分为主腔和花腔两类,有淘腔、北扭子、四平、悲腔四大腔调,花腔多为灯曲和民歌小调。


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昆接见皖南花鼓戏演员

     该剧种实行师徒制传艺授业,艺人师承谱系有“七大门”,即“蓝门”的创始人蓝凤山、“杜门”的创始人杜老幺、“涂门”的创始人涂老五、“耿门”的创始人大耿老、“孙门”的创始人孙大嘴、“张门”的创始人张宗棠、“梅门”的创始人梅凤贻。传统剧目有《扫花堂》、《打瓜园》等。20世纪80年代后又涌现出优秀剧目《柯老二入党》、《姐妹皇后》、《羯鼓惊天》、《老板娘》、《送瓜苗》等。


崎岖坎坷的艺术之路
    在市区元宝新村,沿着居民楼简单的水泥楼道,记者来到了市花鼓戏剧团办公室。眼前景象着实让记者大吃一惊,萧条的办公室无法让人联想到花鼓戏昔日的辉煌,也无法将其与一种地方剧种联系起来。
     进门一间5平米左右的房间,正对门靠窗位置摆放着一个落满灰尘的沙发。穿过房间内右手边的一扇小门,这里就是剧团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10几平米的空间内摆放着6张办公桌,两只仅靠墙壁安装的白炽灯已经泛黄,电线完全裸露地用大头钉安钉在墙壁上……

市花鼓戏剧团办公室办公条件竟然如此简陋,这一局面不日将得到改善

     可喜的是,位于宣城市昭亭广场的皖南花鼓戏实践基地即将落成。活动中心共四层,每层都有一个较大的活动厅,并且还有许多中等房间供工作人员办公。据现场装潢工人介绍,活动中心在月底就能完成全部装潢工作,可以投入使用了。
     艺术是艺人的价值所在,对艺人们来说,艺术就是他们的生命。在宣城,有这样一些皖南花鼓戏老艺人,始终充满热情,将皖南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奉为己任,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宣城市俏妈妈艺术团团长杨玉屏虽在2006年已退休,但至今她还是每周三次坚持到府山广场表演花鼓戏,她说在她家里,光是花鼓戏的演出服就有八九十件。她对花鼓戏的感情已经超越了艺人与艺术之间,“只要大家愿意看,我会一直表演下去。”


杨秀屏辅导小演员学习花鼓戏

传承与保护任重道远
    安徽五大剧种“徽”、“黄”、“庐”、“泗”、“花”五大剧种,前四大剧种早已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唯独花鼓戏不在名列,皖南花鼓戏申报“非遗”工作迫在眉睫。去年6月,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宣城市入选国家级保护项目增至4个,而且是唯一一个非手工技艺的项目。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