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高温下的劳动者(三)

关注·高温下的劳动者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1 00:15

农民刘钟沪:“温棚热得像火炉”
    7月13日上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记者来到宣州区双桥办事处泥湾村。这里紧挨着城里,可这里却有着农村的特征,透过马路边上的两排门面房,后面都是盖着大温棚的一块块农田。


炎炎烈日,刘钟沪为速生菜地浇水  传正/摄

    “温棚里面热得无法忍受”
    我们来到了种植试验基地承包人刘钟沪的家。一进门,记者就嗅到了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和肥料味,屋里只有刘钟沪妻子一个人。
    在她指点下,记者穿过门面房,来到了几排温棚地前。只见刘钟沪戴着一顶遮阳草帽正在一个温棚里摘辣椒,旁边放着一台收音机,刘钟沪抬头发现记者后便关掉了收音机,起身招呼。我们本想进入塑料大温棚里看他摘辣椒,结果温棚里的热浪很快就把我们逼出来了,这个塑料温棚简直就像一个火炉,热得无法忍受。可刘钟沪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说道:“我习惯了,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下呆了二十多年了”。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刘钟沪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但他坚持收听中央农业广播,学习农业种植知识,“收音机可以帮助我了解市场、种植信息等,已经陪伴我几十年了。”
“不停地忙也是种乐趣”
     当谈到种植蔬菜时,刘钟沪来劲了:“我喜欢种植蔬菜,特别对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很感兴趣。我这块地都采用的是滴灌和喷灌,这样一方面节省了水,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不少劳动。”听到这些先进名词,记者很难相信这是从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口里说出的。“烈日下其实是最辛苦的时候,高温天气得早晨五点出门,干到十一点左右,下午一般从三点干到晚上七点。这样可避免中午的高温,但温棚里的温度一直都很高,特别是到了收菜的时候,得凌晨一两点起来,因为这时的菜是最新鲜的。”即使说到累,刘钟沪也表现出一副很坦然的表情。
    据了解,刘钟沪在只有小学文化背景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努力自学拿下了中专学历。他以前是农业技术员,1985年开始种植蔬菜,至今已经25年了。1990年,刘钟沪开始担任某蔬菜科技推广站站长;曾到宣州区百分之六十的乡镇讲过学,传授农学知识;曾多次获得市、省、国家级的“科学荣誉奖”等奖励……
               文/实习生  金学星 朱念倪

 

电力维修工张福友:“流汗像下雨一样”
    不同于一般行业有固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电力维修工人却是24小时待命。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接到报修电话,他们总会及时赶到现场,帮居民解决电力问题。


张福友正在宣州区检察院处理电力负荷问题   尘胥/摄

“故障一定要及时排除”
     7月9日上午,记者在市区德胜山庄就见到一组正在维修的电力工人,他们来自宣城供电公司配电工区的电力检修班,正在为刚搬迁过来的宣州区检察院处理电力负荷问题。记者注意到,一位身着红衣盔甲的工人,一边换保险丝,一边耐心解释:“这是电力负荷问题,需要增容。”
     处理完电力问题后,这位名叫张福友的老班长稍微休息了会。由于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皮肤晒得黝黑,而黑中掺白的胡茬透露了他的年龄。检修班中他的年龄最大,今年已经56岁了,从1979年进入宣城供电公司,已默默为供电行业服务了30年。
     张班长告诉记者,他们按照市区内抢修任务的规定,自接到故障任务起,要在15至3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无论是凌晨还是中午高温,“我们上杆时,必须要套在电线杆上,一动不能动。有时一待就是个把小时,下来时腿都麻了,衣服也早已湿透了。”
 “市民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为了保障安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