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千年古镇的前世与今生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8-31 19:15


   宣州区水东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集镇,因位于穿境而过的水阳江之东,故得名水东。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3.3万,辖9个村,1个社区,2008年财政收入5741万元。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最佳旅游镇、安徽省首批特色专业示范镇。
   一说到水东,人们肯定就会联想起蜜枣;一提及水东,即使平时再忙,人们也想抽空去看看水东老街、大夫第、当铺街、十八踏、司泰和饭店、五道古井等古老建筑。在她们背后,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她们的前世是怎样的?她们的今生又如何?

湖北移民成了如今水东主要居住者
 
    据记载,水东镇至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应该始建于隋唐年间。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集镇很老,却没有原居民,现在这里的居民大都是从湖北迁来的,是一个地道的移民集镇。为什么呢?
    原来,早在咸丰年间,太平军和清军在广德、郎溪、宣城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争异常残酷,太平军败亡,当地老百姓也在战火中死伤无数。战后,这一带又流行了一场瘟疫,原居民几乎死光了,幸存者也移民他乡。这里几乎成了“十室十空”。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从湖北招募的兵丁一部分就在这里解甲归田。由于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居住条件非常好,所以湖北英山等地的老百姓相继移民于水东,湖北移民便成了这里主要居住者了。

加蜜糖煮熟焙干的枣子取名蜜枣
     水东素有“枣乡”之称,年产青枣800多万公斤。水东蜜枣历史上曾为贡品,相传早在明末清初,水东镇便开始加工蜜枣,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
    据说,最初制作蜜枣的人是徽州一个聪明的和尚,他来“江南佛国”水东镇从事佛事活动,发现水东的枣子特别多,而且品质也好,便想带些回去。但鲜枣不宜保管,于是想出用蜂蜜煮枣的办法,便于存放。这一方法很快被水东人学会了。后来,水东人又将青枣用刀切上细纹后再煮,这样里面也能进糖,里外一样甜,便形成了金丝琥珀蜜枣。所以至今制枣的器具名称中,仍与佛教有关,如盛装浆枣的器具分别叫“和尚帽子”和“托篮”(为寺庙里悬吊香炉所用)。原先煮枣只用蜂蜜,后来中外通商,“洋糖”传入,便改用结晶性强的粗砂糖代替,但蜜枣的名称却沿用至今。
    关于蜜枣,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早在三百多年以前,歙县白杨小阜坑有一聪明贤惠的妇女,将其自产的鲜枣煮熟焙干,寄给在苏州经商的丈夫食用。丈夫觉得“枣子虽好,可惜不甜”。第二年,她在煮枣时,就放了一些蜜糖,焙干后又寄给丈夫。丈夫尝后告诉妻子:“今年寄去的枣子比去年甜,但只甜在外面。”第三年,她就把采下的枣先用小刀切了许多缝隙,再用糖煮,然后焙干。经过这样加工处理的枣子,又甜又香,非常可口,丈夫吃后,十分满意。这种经过加蜜糖煮熟焙干的枣子,便取名为蜜枣。由于用这种方法加工的枣子既好吃,又便于长期保存,所以蜜枣的制作方法很快传了开来……

明朝崇皇帝曾来老街游玩
     水东古街始建于唐宋,至宋代集镇已形成规模,且商贸活动兴盛,主街道全为青石板所铺,房屋青砖黛瓦,古朴典雅,至今仍保存着宋代的风貌,全长1350米。据传明朝崇祯皇帝曾来此游玩过,故其下榻的下街头,又名“崇祯街”。
老街正街的汪记枣木梳店是传统的手工工艺,精选树龄80年以上的上等枣木,全是手工一个齿一个齿梭出来的,经过刨光、清齿、打磨等20道工序制成木梳,相传慈禧太后特别钟爱水东的枣木梳。
     老街还有一座跨街小阁楼名为“水龙会”,是当年消防器材放置的地方,这里石砌的水池也是消防用的。当时叫“洋龙”,消防器材也是当时法国进口的先进器具。

最繁华的横街建造府条题名“大夫第”
     “大夫第”是老街上唯一一家做官的人家,始建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徽派建筑,青砖灰瓦,马头墙,造型古朴典雅。大夫第坐南朝北,前、中、后共三进,木质结构。整幢房子都采用素色、原木,高大的墙板虽没有过多的雕饰,但在形廊简洁的框架间,却行走着刚柔相济的回纹线条,高大的门框和八字墙曾为大理石筑成,做工极为精细,使整个门楼尽显高官豪宅风范。相传,大夫条最初乃朝廷命官,官至四品,曾掌管着城南一带的盐务。因当时水东水路畅通,交通便利,商贸繁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