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粒米里看世界!”一说到“吃”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厨师,因为,他们亲眼目睹了不同年代不同的人吃的是什么。不同年代的厨师,所见所闻所感自然也不同。本版特意从市区宾馆、酒店和餐馆中挑选了两位厨师,一起来谈谈他们见证60年里吃的点滴变化。
蔡德民觉得菜肴摆盘美观很重要
蔡德民:“做厨师就是要做到老学到老”
“客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是蔡德民在采访过程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蔡德民,28岁,福星楼一名年轻的厨师。从19岁开始做厨师,近十年的厨师经历,对这10年人们在吃的方面的变化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
职业:选当厨师不淘汰
初中毕业那年,蔡德民的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学习一门手艺,学开车、学木匠、学裁缝……但是蔡德民想,“民以食为天”,时代怎么发展,人总是要吃饭的,厨师这一行业总不会被淘汰,于是,在上了一年职高之后,蔡德民还是放弃了学业,义无反顾,潜心学厨。人家都说厨师行业是一才难求,所以他这个年轻厨子,虽没什么经验倒也很快找到了工作。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辗转回到宣城,“那时候的宣城人还是习惯吃家常菜,清炒或者红烧,很简单。”蔡德民告诉记者。
不过久别的家乡没能让他这样轻松多久,2000年以后外地菜开始风行起来,“大概是从2004年开始的,本地的家常菜被淘汰了,徽菜、杭帮菜这样的名菜流行起来。”自然,蔡德民的压力更大了,他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烧这些菜,“我们经常去本地或者外地的大饭店参观学习,不过更多的是自己看书钻研。”2004年以后,宣城的大饭店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蔡德民说:“厨师这一行也越来越不好做了,由于客人要求越来越高,一成不变的厨师也注定不适应那个生存环境。”
客人:色香味形样样求
“我刚做厨师那会,客人只求口味还行就满意了,可现在大家讲究色香味形各方面俱全。”蔡德民说。现在来饭店吃饭的人都要求回归自然,譬如做一条红烧鱼都会刻意要求用菜籽油来烧,那样才能让鱼味更鲜美。而菜肴的营养价值也被人们摆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客人们点菜要求营养搭配、荤素搭配得当,“总之一句话:要的是健康!”蔡德民如此总结。 为了证实现在的顾客有多么“挑剔”,蔡德民还不忘向记者举例加以证明,“以前红烧鱼只要烧熟了就行,现在烧这道菜,前期的初加工不算,在锅里就至少得烧15分钟。”用滚烫的菜籽油煎烧,再加入七八种配料调制芡汁,熬上几分钟,充分入味,然后打荷装盘,顺便配上菜心。以前做一道红烧鱼几分钟或许就能完成,现在至少要花上二三十分钟时间。
蔡德民认为菜肴装盘要讲究匀称
刀工,是菜型美观必不可少的一步。蔡德民的同事徐师傅是一位专门的配菜师傅,已经干了好几年了,他的刀工也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拿切土豆丝来说,我会把它们长短粗细都切得均匀,否则炒出来后就不美观了。”徐师傅说,辅料也是让菜色出色的必要法宝。最主要的辅料也就是干货,现在的干货种类越来越多,一家干货店大概有2000多种干货品种,饭店根据自己的菜品特色选择干货,“我们做一道菜至少也要加4-5样,最多的时候要加十几样甚至几十样,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
特色:各家招牌显神通
现在的食材越来越多,做菜方法也不断更新扩大,蔡德民说:“就光一颗小小的包菜,就有炒包菜、辣子包菜、干锅包菜等五六种做法。”在竞争越来越大、顾客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创新做法也不能完全制胜,饭店不得不打出自己的招牌菜、特色菜甚至秘制菜以吸引顾客。
“针对宣城人不是很喜欢冷盘的特点,所以我们对热菜、热汤比较注重,也花了很长时间揣摩研究。”蔡德民说,“顾客是厨师的上帝,是厨师的老板,厨师能够得到顾客的认可,就是他握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