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梅溪路立交桥
(宋执平/摄)
“真没想到我们村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先坑坑洼洼的泥土地被如今宽敞明亮的柏油路所替代,这条公路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村子的交通现状,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8岁的宣州区周王镇净蓬村村民组组长盛刘敏这样描述“村村通”民生工程周杨公路的兴建所带来的变化。
盛刘敏说:“这条路直通咱家门口.......”
“路修好后再也没跌过跤”
9月18日,记者一行来到周王镇净蓬村,当天下着大雨,厚实的柏油路经过雨水的洗刷显得更黝黑干净,在将近四米宽的道路旁边的一座民宅里,记者见到了该村村民组组长盛刘敏。他告诉记者,周杨公路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全长2公里,是周王镇净蓬村交通大动脉,沿途8个村民组,1000余人。1995年,周杨公路通过镇村两级共同努力,铺设了柏油路面,然而经过多年雨水冲刷,路面损毁严重。周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杨公路水泥路面建设,该工程已在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一致通过,列为镇政府2009年“村村通”民生工程建设之一,同时也被列为承办区政府民生工程建设之中。
“今年8月27日开始兴建的这条公路给我家带来了很多实惠,路未修之前,村里的车子都很少;路修好后,多数村民买起了摩托车、私家车。”盛刘敏说,自从路修好后,他的老伴再也没跌过跤。提到此事,正在内屋哄孙子睡觉的老伴来到堂屋,向记者倾诉道:“离我们家不远处有条河,我每天都要下河洗衣服,由于路面到处是坑,不管下雨还是天晴,一个月总要跌几次跤,我都跌怕了。现在就不怕了,路修好后就再也没跌过跤,闭着眼睛都可以走到河边。”
“稻子卖得比以前好”
国庆节的脚步日益临近,盛刘敏也是时刻盼望那天的到来,因为女儿女婿国庆节回来,“家里只有我们老俩口和一岁的孙儿,孩子也将近一年没见过爸妈了。原本他俩没有打算回来的,正是由于家门口的路修好了,他们觉得回家一趟也就方便多了。”
在盛刘敏家的堂屋里,记者看到十几袋稻谷,这些稻谷约有1300斤,是一亩三分田的收成。他们一家的经济来源主要以水稻为主,“今年我们家的收成不错,路修好后和之前相比,每担稻子的价格也上升了好几块钱。”
“每年我们把稻谷收回来后,通过板车再运到镇上的粮站,家里离粮站虽然不远,可我用板车拉总是要费上一番功夫。”盛刘敏在前面拉,后面最起码要两个人来推,“自从这条路修好后,我一个人都可以推得动板车了,最起码减少了一半的劳动强度!”
记者 尘胥
筑路为人 让环境转身变得美丽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桑吉飞就开始整天在公路上忙活了。从最初的小工到如今的高级工人,作为一名修路工人,他和道路相伴了35年。在公路X019的施工现场,天空还飘着雨,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桑吉飞正等着进行路面摊铺……
修路工,桑吉飞(右)干了一辈子
“1锨、1镐、1板车”
20世纪70年代,早在桑吉飞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做修路小工了。从起先的清理沟渠、洒洒水,他便开始了整天与路相伴的日子。正式成为修路工人,桑吉飞清楚地记得那是1979年。
“那时候修路,就是1锨、1镐、1板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路还是尘土飞扬的砂石路居多。碎石是用锤子和凿子一块一块从大块的石头上敲下来的。板车是当时工地上唯一的运输工具。桑吉飞的工作就是挖来黄土和上水用来固定路边,也就是修路工人们所说的“刷浆”。
砂石路还要不断地洒水,以尽量减少飞扬的尘土。纯粹的人工洒水桑吉飞也干过,“用底部钻了孔的水桶装满水,我们用担子挑上,就到道路上洒水。”桑吉飞说,在钻孔的水桶里还有一个用来堵住孔眼的塞子,洒水的人可以自由控制。洒水时把塞子提上来,想要水不漏出去就把塞子放下。曾经的那些日子,桑吉飞就是挑着一担担的水在他负责洒水的1公里远6米宽的路面上来来回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