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感受60年交通工具的变迁—百姓的“车生活”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5-26 01:35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走进一些家庭,成为老百姓的交通工具……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摩托车逐步成为人们的新宠,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
    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
    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三种交通工具的变迁,他们的“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如今,当我们将它们从众多记忆中重新拾起时,其中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了时代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自行车轮转出悠悠岁月
    今年已经72岁的雷经邦看起来依然精神      矍铄,他说这都得益于自行车,1957年学会骑自行车的他,自此就与自行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每每谈起自行车,雷经邦就有着说不完的话……

偷着学会骑自行车
     1957年,雷经邦才到部队当兵不久,对于刚到部队的新兵,一般是没有机会学自行车的,但是看到许多老兵骑着自行车着实风光,雷经邦的心里就痒痒的,说什么也要碰一把。真是不碰不知道,一碰就一发不可收拾,他说骑自行车也有车瘾,一有空闲,便偷偷溜去学自行车。
    1959年,已经学会骑自行车的雷经邦,心里早就在“打着如意算盘”,无论如何也要正正式式骑着自行车风光一把。于是,他就偷偷地溜到车行租了一辆自行车,跑到一处山地骑起来。第一次真正碰到车的心情当然非常激动紧张,加上平时学车的时候也就是偷偷地玩几下,根本就没有骑过长路,“在经过一座桥时,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从桥上翻了下去。”

拥有自行车很稀奇
    1963年,雷经邦分配工作,在拿到自己第一笔工资后,便买了一辆“永久”牌黑色单车。车身高大,油漆黑亮,铮亮的车龙头能照出人的脸庞。这可把雷经邦乐坏了,左摸摸,右摸摸,车上稍有点脏的地方就立马将其擦干净,一点脏的痕迹都不能留,这也养成了他今后的好习惯,对每辆车子都护理有佳。自行车在当时还算是稀罕物,能骑上自行车的没有几个人,战友同事们都看着稀奇,东摸西看,大家你骑一会,我骑一会,排着长队等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宣城还没有通上汽车,人们出行更多的都是靠两只脚力行走。雷经邦的家住向阳,自己在宣城上班,每个礼拜他都骑着自行车回家,靠脚力要走几个小时的路程,骑自行车一个小时就能到家,虽然和现在坐汽车没法比,但在当时人们看来,那也是一件非常让人羡慕的事情。据雷经邦回忆,那时候谁家有嫁娶,能够送辆自行车当嫁妆,简直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自行车慢慢普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道路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能买起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骑自行车也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一点,雷经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六七十年代,自己上班的工厂,一百多名工人,骑自行车的只有十几个人。到了八十年代,厂里大部分人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为了方便工人们停放,厂里还专门搭建了车棚。
随着拥有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1989年,宣城市老年人骑游协会应运而生,主要组织已退休的老年人在城市周边进行骑游活动。1993年,刚刚退休的雷经邦也加入了骑游协会,和许多老年朋友一起参加各种骑游活动。参加协会这么多年,让他最难忘的当属2004年,和几名会友一起骑车到江苏溧水开会,骑了整整五天,那年他68岁,而车队中年龄最大的已有73岁。

对自行车“一往情深”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宣城通上了公交车,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摩托车、电动车等相继问世,很多人甚至都买上了私家车,自行车的受欢迎程度也逐渐“降温”。然而,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还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但人们宁愿选择骑自行车,借此锻炼身体。雷经邦说,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是骑车上班和上学。
    当记者让他用一个词来评价其对自行车的感情时,雷经邦说用“情有独钟”丝毫不为过,因为,他见证了自行车的成长历程。如今,每天早晨,他会骑着自行车载着妻子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晚上吃过晚饭,又骑着车载上妻子到府山广场锻炼身体,天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