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紧紧围绕三个着力点: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各级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在“三个着力”中,贯穿着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论是转变思想观念,还是解决突出问题,抑或是提高领导能力,都需要有一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一个萎靡不振、暮气沉沉、老气横秋的精神状态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只有一个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披荆斩棘,克难攻坚,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条件下,都有着生动而具体的体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坚毅执着品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万丈豪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坦荡情怀,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无畏气概等,都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 永远闪耀着人文精神和理性主义的光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始终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进程中,丰富和发展了这种民族精神,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理想、信仰、信念就是伟大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延安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西柏坡精神等,就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突出表现。
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精神追求。动物只知道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类则能够能动地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人本身。一个人如果没有物质上的家,叫做无家可归;而没有精神上的家,同样是无家可归的。人活在世上,如果除了物质享受的幸福而不知道有别的幸福,除了物质损失的痛苦而不知道有别的痛苦,这样的人生与动物何异!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只知道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精神无所寄托,时间变成折磨。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呢?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做一个大写的人,“不白活一回”。“活就活它个龙抬头,活就活它个虎生威”。就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一首台湾校园歌曲所唱的那样,“在这洁白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你的脚印一串串?”人生的历史都是自己写就的。只有有一个精气神,才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因此,必须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滚滚红尘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最富有的是精神!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面临的世情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我们面临的国情是: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我们面临的民情是:人心思定,人心思富,人心思进。因此,要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对此,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不被眼前的功利所迷惑,不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目前,我们正经受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严重影响,如何应对这场来势凶猛的巨大危机?有些人可能心存疑虑。我们则对此充满信心。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温家宝总理作了科学的回答:信心来自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信心来自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信心来自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信心还来自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改变。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只要各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有信心,国家领导人和各国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企业对投资有信心,个人对消费有信心,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