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2010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颁布实施,鼓舞着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安徽人民。
驱车皖江两岸,一个个火热的建设场景扑面而来,一个个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实践正在安徽大地、皖江两岸生动演绎,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号角在长江两岸已经吹响。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2010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颁布实施,鼓舞着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安徽人民。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2月2日上午,安徽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排出时间表,绘就新蓝图。今年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计划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到2015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皖江城市带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到2020年,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带。
致力建成——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沿江一望,安徽的长江流域,城镇星罗棋布,皖江城市带早已呼之欲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和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两个县区,国土面积占安徽的一半左右、人口占安徽省的45%,而地区生产总值占到66%,拥有安徽七成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据2/3的工业总产值,马鞍山钢铁、芜湖奇瑞、铜陵有色、安庆石化等大型企业“顶天立地”、闻名遐迩,更有机械设备、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分布各地的主导产业。皖江城市带更是与长三角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加工产品一半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仅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资金达到1600多亿元,占皖江地区利用省外资金的六成,长三角地区有14000多家企业已在安徽投资。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省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如何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抓好承接产业转移进行积极谋划,提出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这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把皖江地区加快建设成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撑起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沈卫国介绍,在这样战略定位下,皖江地区将致力建设成“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围绕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主攻六个方面: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
精心打造——
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开发沿江一条线,保护腹地一大片。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精心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安徽省领导如此动员。
“一轴双核两翼”空间发展格局的构想成为示范区大手笔设计,为“皖江”腾飞点燃了“助推器”,即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推进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六市合理分工,构筑沿江产业发展轴;以合肥、芜湖两市为双核,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着力打造示范区两大产业集聚核;以滁州和宣城为两翼,充分发挥两市毗邻长三角地区等优势,形成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推动皖江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