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示范区建设的战略背景和战略意义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3-05 02:10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跨区域转移趋势和要求进一步增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但目前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缺乏规划引导、承接模式有待创新、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区域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这是国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在皖江城市带,则是因为这一区域综合优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皖江城市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是《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的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一。这一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组织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开展招商选资、加强与长三角体制机制对接、创新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成效日益显现,具备了探索科学承接产业之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总的来看,产业承接的质量还不高,地方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时出现,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选择重点区域加强引导,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为其他区域提供示范。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光荣地落到了安徽身上。我们要站在国家的战略意图层面,在建设示范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坚决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的有效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

  设立示范区,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设立示范区,不是仅仅为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量的扩张,从根本上讲,是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

  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皖江城市带基础较好、条件优越。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规划,示范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重点承接产业加快发展。到那时,示范区的经济规模将快速扩大,实力将大大提升,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

  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