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还是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我们都与长三角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差距,实现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任重道远。”宣城市市委书记高登榜住接受江淮时报记者专访时,显得十分清醒。
而事实上,宣城是我省外向度极高的城市,省外投资80%以上来自长三角,农产品的主要市场在长三角,劳务输出70%以上在长三角,外来游客80%以上也来自长三角。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键是如何做到让企业喜欢宣城,投资宣城,扎根宣城。高登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宣城在承接转移,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做好的文章。
提供“生存土壤”
承接产业转移,首先要解决“引进来往哪里放”的问题。高登榜向记者介绍,从本地实际出发,宣城市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核两区一圈三带”。“一核”,就是依托省级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一个区域面积较大的皖东南新区,使之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先行区”和“重点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核心区。“两区”:一是加快建设宁郎广现代工业功能区;二是加快建设泾绩旌生态旅游休闲功能区。“一圈”:就是构建全市环状旅游经济圈。“三带”:——是以水阳、狸桥、新发、梅渚、新杭、东亭等边界乡镇和郎溪开发区为依托的沿边产业发展带;二是古泉一宣城一宁国一中溪产业发展带;三是文昌—宣城一十字一广德一祠山岗产业发展带。
打造“发展土壤”
把一个企业转移来了,还要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机会;高登榜说,宣城市还调整完善了现有的八个开发区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段开发、市场运作”的方法,适度超前推进征地拆迁,集中成片开发工业用地;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条化延伸、企业集群化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进行综合开发,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坚实平台。
孕育“幸福土壤”
企业暂时落户下来了,与之相适应的软硬环境也要提高,这样才能让客商愿意扎根下来,愿意介绍亲朋好友一起来宣城投资发展。高登榜强调,宣城坚持“二不引”、“三严禁”,即不引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不引高耗林木资源的项目,严禁在山体乱开矿石,严禁在河道乱采砂石,严禁上小水电项目。在硬件环境上,宣城市正在全力推进“四铁五高两水一机场”重大交通项目,构建与长三角二体化的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实施城市防洪、水阳江开卡等骨干水利工程,彻底根治水患。在软环境建设上,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力求做到“别人有的我有、别人没有的我也有”,全面提升政务环境,使宣城成为投资洼地和投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