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规划对北门历史文化保护给予充分的关注,下面详细介绍。
(一)宣城北门文化积淀深厚
北门有一些朴素的历史遗迹。民生路沿线还能看到一些徽派建筑的影子,排门店铺的式样依稀记忆着昔日的繁华。靠近十字街地段及孝义巷、槐树巷均具有老城街巷的肌理。北门历史人文遗存相当丰富,凤凰山小九华、百年宣师等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别士桥、桃源桥、落叶桥,三眼井、五眼井等遗迹都伴随着优美的历史传说。拱极门、文星楼记忆着古城的建筑史。江西会馆、徽州会馆反映了北门商业的辉煌。宣酒厂古酒窑池显示出其悠久的酿酒历史。北门人纳布鞋、做米糖、照像画影、雕碑刻文、补锅焊壶等手工艺制作随处可见,反映出宣城非物质文化十分丰富。
位于凤凰山的小九华系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支脉,始建于1944年,以屈健如、夏子干等十八位大居士及众信徒倡议赞助建庙于宣城北门凤凰山上。由法师释司参主持,取号“普渡禅寺”。寺庙占地6亩,所构梵宇僧舍计108间,由大雄宝殿、地藏殿、弥勒殿、观音阁、观音楼、三天门、天王殿、念佛堂、祠客堂等组成。每逢佛事活动,香烟缭绕、香客如云。小九华成为北门改造项目中极具历史人文特色的亮点之一。
项目南侧有一基督教堂。资料记载,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教士密德福来宣城传教,在西门大街购买基地建耶稣总堂,开办诊所,创办萃英中学,下辖郎溪、广德及宁国等县内地会教会。1926年该教会在宣城北门大街三眼井处建设兼有中、西建筑风格的二层砖木结构房,设礼拜堂,于是教务日益兴盛。西门大街之总堂教务到北伐后逐渐停止活动。1921年,教会选送何克明去杭州内地会神学院学习,结业回宣后,以教会规定行按牧典礼,此乃宣城第一位华人牧师。据193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记载,时有教徒1164人。
(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利用的方法
宣城北门危旧房改造项目实施以后,将在宣城市区北部打造新的商业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建设若干中高档居住区,整治河道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幼托、广场、公园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北门将构筑成为一个新城,将以一个全新的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旧城改造时如何传承历史、延续文脉、保护遗迹,这是项目规划设计必须面对的问题。旧城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一般涉及历史街区、文物建筑与古建筑群、文化景观、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遗迹保护应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可达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以实现其有效保存、维护管理和社会价值。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主要方法有:1、原貌性保护,通过保存现状,使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其原真性状态;2、环境性保护,通过对遗迹环境的整治和塑造,再现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可用隐喻法(环境要素不存在)、叙述法(反映变迁或过程)、点缀法(突出场所感小品雕塑)等手法来实现;3、利用性保护,通过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再利用和历史场所功能的重置,达到遗存文化内涵的有效表达;4、传播性保护,通过文字、图像、实体或虚拟模 型、多媒体等手段全方位揭示遗存的历史文化信息。
(三)宣城北门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规划要点
1、彰显鳌城形态、体现古城风貌
宣城古城始建于南唐,剌史林肇仁按照宣城地形,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得势之便、省龟为形,于是一个鳌形古城襟山带溪、应运而生。古鳌城南首翔尾、呈现鳌龟形态。鳌形城池东以宛溪河为界、南以梅溪路为界、西以陵西路、道叉河为界、北以道叉河为界。现项目规划为整合用地、提高用地效率,对北端道叉河作改线设计。但道叉河裁弯取直破坏了鳌城轮廓的翔尾形态,因此恢复鳌城的翔尾形态至关重要。规划拟在原道叉河的河道轨迹上,通过广场、绿化、记忆柱、记忆亭、碑、门、桥等形式,重现鳌城翔尾形态,使古鳌城轮廓得以完整显现。
东侧宛溪河通过整治,使沿河风光带得以大放异彩;南部鳌峰公园通过整治完善、复建南楼,南首昂场成为景点;南、西方梅溪路、陵西路沿线逐步通过建筑控制和景观整治,突显出鳌城轮廓;如此,北部翔尾重现,南、西方轮廊显出,使彰显鳌城形态、体现古城风貌的目标得以实现。
2、调整路网结构,打通景观视廊
北门有凤凰山小九华,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生路南端有景德寺塔,属省级文保单位。规划拟在小九华与开元寺塔之间形成景观视廊,使两个文化景观点能通视。为实现此目的,将民生路北段线型作适当调整,使之与小九华南侧大门构成有机联系,沿路两侧建筑作适当控制,留出景观视廊。
3、拓展街巷通道,保持老城肌理
槐树巷、王家巷、孝义巷,都是宣城市九街十八巷中著名巷子,在这里宣城人留下太多的记忆;江滨路、澄江路,几十年来也为宣城人所熟知。改造规划中基本保持江滨路、澄江路线型和这些街巷线型,同时对南部三巷进行适当拓展,以适应车行。拓展槐树巷、孝义巷等对完善城市支路网,加强项目南部交通系统也起到积极作用。但总的原则是保持老城的街巷肌理,这是老城保护的重要方面。
4、重绘三中蓝图,保护利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