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民政工作,促进全市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树立现代民政、大民政意识,践行“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核心理念,推行积极的民政政策,强基固本保民生,争先进位谋发展。打造强势民政,服务弱势群体,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服务民需”为已任,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事业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乡社区建设全面加强,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民间组织发展规范有序,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民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基础不断夯实,为构建和谐宣城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规划
围绕上述目标,“十二五”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1、城乡低保:建立和完善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自然增长机制,力争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年递增率达5%以上,实现动态管理下的按标施保、应保尽保;推进低保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低保网络管理平台和低保对象数据库,实现低保审批管理网络化;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听证票决制度,有效杜绝漏保、错保和优亲厚友等行为,确保城乡低保工作“阳光操作”。
2、医疗救助:完善以“参保参合为主体,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不断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充分利用优抚医疗补助“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资源共享“一站式”即时结算的具体管理办法,加强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全面实行网上审批和救助,不断提高救助水平和救助效率;加大临时救助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居民临时生活救助资金筹集机制,力争按人口总量人均不少于一元标准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特殊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3、五保供养:进一步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已投入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近1亿,改扩建农村敬老院50所,新增床位4088张,新增建筑面积75162平方米,集中入住五保对象7044人,集中供养率40%。“十二五”期间,拟再投入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7100万元,将全市所有敬老院改扩建完毕,拟新增建筑面积49700平方米;农村五保供养在做到应保尽保基础上,着力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到“十二五” 末,全市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人年均标准分别提高到不少于2000元和不少于3000元;进一步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强化农村敬老院规范管理。到“十二五”末,力争使全市所有农村敬老院切实做到政策规定落实到位、院容院貌整洁美观、院内设施配套齐全、制度健全公开上墙、院务管理规范有序、队伍建设高效精干、院民生活充分保障。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建设,每个县市区选择2-3个条件较好的农村敬老院,将之建设成综合性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为辖区老人提供自费代养以及文体活动场所。
4、救灾减灾:完善救灾减灾预案体系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 向到底”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四级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全市救灾减灾视频会商系统,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计算机联网报灾;每年创建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0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村;加强救灾减灾装备和能力建设,每个县(市区)配备一辆救灾专用车(越野车),建立一座标准化(部标准)的物资储备仓库,有2至3个规模较大的紧急避灾场所。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均配备电脑、传真机、激光打印机、数码摄像机、照相机、电视机等救灾专用设备。在皖东南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现在土地上建设市救灾应急指挥中心,主体工程为10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附属设施包括灾民避难场所、应急指挥系统等,总投资约2500万元。
5、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改善救助管理条件。在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址新建一所集城市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一体的救助管理站,拟定床位100张,总投资约350万元。新站建成后,一方面实现流浪乞讨救助管理与未成年人保护既有所区别又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实现市救助管理站与市社会福利中心功能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救助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