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1年,郎溪县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和48.2%;财政收入由刚刚过亿增加到8亿元,年均增长49.6%,实现五年翻三番。2005-2007年,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动态十佳县”行列,2008年、2009年蝉联省二类县考核第一名,被评为“科学发展先进县”。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边陲小县,如今正成为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已快速迈入省市发展的先进行列。
突出重点,经济发展大提速
在过去的五年中,郎溪县工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全县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把企业开工、投产达效作为重点努力目标,主攻重大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现连年突破。五年来,该县累计实际利用内资245亿元,利用外资5200万美元,分别是“十五”的12.5倍和5倍,完成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是“十五”的7倍。县经济开发区、十字开发区、梅渚工业园、新发工业园、涛城工业园“两区三园”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规划面积近百平方公里,郎溪经济开发区、十字经济开发区南北呼应,各具特色,先后被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其中,郎溪开发区被评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一期23平方公里框架全面拉开。无锡工业园、经都产业园、东华科技园等一批产业集群相继落户,被省委省政府誉为“郎溪现象”。总投资达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在十字开发区全面开工。金属压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其中,金属压延业率先成为“百亿产业”,被列入全省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昔日的工业小县已阔步走向工业强县的行列。
城乡统筹 唱响和谐主旋律
郎溪县致力推进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全面拉开新一轮城市大开发、大建设、大提升的序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2008年以来,城市建设高歌猛进、生机勃勃、亮点纷呈,路网框架快速拉开,建设工地塔吊林立,主城区面积迅速倍增。一批市政工程快速实施,城市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共建设主干道路40公里,路网框架快速拉开,主城区面积扩大一倍。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加快,安置房建设面积达56万平方米。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郁的城市新区,昔日“一个红绿灯、两条主街道”的江南小城已旧貌换新颜,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对外形象明显改善。十字、梅渚、新发、涛城等集镇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县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175家,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县城防洪能力提高到40年一遇。电力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投产容量位于全省县级前列。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累计投入近20亿元。建平大道、扬绩高速溧广段、芜申运河郎溪段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有效,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新兴边陲城市在皖苏边界快速崛起。
民生为本 社会保障全覆盖
郎溪县致力改善民生,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该县将民生工程实施费用足额列入预算,配套到位;完善激励奖惩机制,把拨付补助资金,与财政预算安排力度、资金拨付到位程度、按时足额发放进度挂钩,实行资金推着项目走;同时积极鼓励和吸引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民生工程,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力确保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2006年以来,该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和2.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3.3亿元增加到28.9亿元。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家庭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民生工程投入总计达5亿元以上,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考本科达线率增长近10个百分点。投入1.5亿元的郎溪中学新校区已启动使用,计划生育四年实现四大步,实现提前重返全省“一类县”的目标。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五五普法”、“平安郎溪”建设成效显著,获省级“平安县”称号。
人文建设 文明形象大提升
郎溪县致力精神文明建设,人文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城市文明形象有了大的提升。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与城市人文精神策划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城市人文内涵。2009年,郎溪县开设了全省首家县一级人文大讲坛——郎川人文大讲坛,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来郎开坛授课,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2010年初,聘请南京大学专家团队开展城市人文精神策划,从城市精神理念、市民理念、城市名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