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迈向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10 20:23

  宣城,公元前109年设郡,历代为郡、州、府治所,相沿2000多年。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千年古邑。 

  2001年2月,宣城撤地设市,地级宣城市挂牌成立。这又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 

  宣城市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东邻江浙、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2.5小时内可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是连接东部发达地区与广阔中部地区的纽带,也是长三角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以来,宣城市摆开了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战场,数年间,城市拉开新的框架,城市高度节节攀升,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呼之欲出。 

  吹响大建设号角 

  1949年解放时,旧社会留给宣城人民的是狭街窄巷,道路两侧建筑檐口交错相抵,城区街道弯曲不平,雨天水漫街头,晴天尘土飞扬,市民住的大多是草房,点着油灯过着平淡生活。旧县城的城市功能残缺不全,上世纪50年代,经过改造仅有5条碎石主干道路;上世纪60年代起,对城区街道进行拓宽改建,至80年代,新建、整修城区主干道、巷31条,长3万余米。但道路系统还很紊乱,路面狭窄,坡陡弯多,排水系统不很完善,防洪设施十分薄弱。 

  由于多种原因,宣城的城市建设一直趔趄不前。进入21世纪,特别是撤地设市之后,建设与地级市相称的现代化城市,已经是广大市民的热盼,也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宣城城市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时期。先是对城区所有主次道路进行全面改造:高压线下地,设置公交站台,更换路灯,改建扩建路面,城区街道为之一新。从2006年开始,城市建设战线由内转外,着手拉开城市框架,大规模建设如火如荼进行。 

  一组城市建设投资的数字,显示出建设发展的加速度:2005年,6000万元;2006年,4.4亿元;2007年,14亿元;2008年,23.6亿元;2009年,预计完成20亿元以上。仅仅“十一五”头两年完成的投资额,就超过了以前20年投资之和。 

  拉开城市框架 

  “十一五”以来,宣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 

  宣城东面被水阳江和过境的皖赣铁路所阻隔,一直无法向前扩展。 

  2009年,总投资达4.2亿元的跨铁跨江大桥和高标准出城道路工程完工,城市东出坦途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铺开。夜幕降临,沿路灯火连绵,显现一派现代景象,成为城市一景。与此同时,破旧不堪的两条南向出城道路,也由高标准的平阔道路所替代。至此,城市的主出城道焕然一新。 

  即将完工的水阳江大道在城市南部划出一个壮观的“圆弧”,城市有了一条真正的“一环”,一举将新城区框架拉开。在其外部,一个更大的“圆弧”环城大道又在破土动工。这道城市“二环”,以大手笔划出今后的城市范围。“十一五”以来,宣城市共完成城市主次干道已达220多条,总长约160余公里,先后建成了宣湖中路、梅园路、状元路、中山路、响山路改造等40余个市政工程;今年将有鳌峰东路、薰化路、向阳路、方家冲路等13条道路完工通车。 

  大手笔来自于高眼光、大气魄。为了更好地贯彻东向发展战略,尽快将宣城市建成“科学发展、承接东部转移、中部崛起”先行区,宣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提出,以主城区为中心,北部巷口桥区、西部新城区、东部双桥片区的组团式布局结构,构建“西进、北跨、东联、南控”的城市发展总体框架,逐步形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的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以自然生态和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皖苏浙交界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把宣城建设成为皖东南现代化工贸城市、和谐宜居的山水旅游城市。 

  功能逐步完善 

  旧县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几近空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太多。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弥补并完善了城市功能,是另一火热的战场。 

  在城中的东南西北,先后建起了4个市民广场,或依山,或傍水,市民休闲游玩有了去处。凤凰桥飞架城中,再现了“双桥落彩虹”的风姿。曾经有过辉煌的“棚户区”全部拆除,号称“宣城王府井”的北门新城正在建设之中。星级公厕亮相街头,城区各地新建或改建一流的公厕23座,结束了市民无旱厕的历史。位于城南的第三水厂并网供水,供应开发区和部分城区,解决了城市用水的一大难题。地处北郊的标准化垃圾处理厂交付使用,配套建起和改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十多座,实现了生活垃圾收、转运的无害化。作为现代城市重要的配套设施,市污水处理厂也已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