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色好,应为剪刀催”,品着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句,想象着一把剪刀如何在春风里剪出美丽、喜庆与吉祥。
日前,记者来到敬亭山脚下,寻访皖南剪纸陈氏第八代传承人彭清。
皖南剪纸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以为,这传承人应有一把年纪了,可出现在吟清剪纸艺术馆的彭清却是一位出生在1983年的80后。
“她从小就喜欢这个,从五、六岁开始就跟着奶奶、爷爷学,好像为剪纸而生,一直迷了20多年。”发现记者的疑虑,彭清的母亲告诉记者。
说起陈氏剪纸,彭清颇有些自豪。原来,剪纸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开始流行用纸的时候。皖南剪纸,是继徽商起源于东晋之后散落在民间的一朵奇葩。从北宋时期,居住在江州义门的陈姓一支,分迁皖南,为彭清祖上。当时受楚文化中的镂空透雕影响,又受到当时吴越文化的通草剪纸与刺绣的融会贯通,加之皖南秀丽的山川和深厚的人文酝酿,最终发展成现在的皖南剪纸。记者了解皖南剪纸的传承谱系后得知,从明代的陈有学开始,陈氏剪纸技法一脉相承,彭清已经是皖南剪纸的第八代传人了。(她和姐姐是双胞胎,姐姐姓陈,她随母亲姓彭)。
彭清从小随着爷爷奶奶学剪纸,后有其父教学白描,摹写传神。(其父陈曦是位书画篆刻家,致力于徽派印学,常常以石为纸,来做花样文章。)上学时,她也是一有空就剪,送同学、送老师。初中毕业那年,她的剪纸技艺已日臻成熟。幼师学习期间,她经常上台为师生作剪纸表演。之后,她的作品开始在各类报刊发表。学习期间,父亲还带着彭清去各地拜访名师。去阜阳向名家王家和老师学艺,去江苏向刻纸艺术大师芮金富与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求教,去河北蔚县向任玉德老师学习了“拉胡须”刀工技法,将人物的胡须、毛发,刻得根根均匀,精巧至极。
她的剪纸技艺也越来越精。她先后加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8年6月,她的作品《回娘家》获第三届全国农民书画展优秀奖,并被永久收藏。彭清拿来画册,找到这幅作品,一幅精致巧构的画面映入眼帘:
“小媳妇”回娘家,车顶货篮里,右边装只“鸡”,左边装只“鸭”,车里载着“胖娃娃”......一幅喜气洋洋的皖南剪纸,精致新颖,将古典与时尚熔于一炉,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在吟清剪纸艺术馆内,我们看到彭清的上百幅作品。有敬亭山的《双塔》,有《扬子鳄的传说》。当然,《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等古典题材人物,以及民间喜庆题材的花鸟虫鱼,也是她常用的题材。这些剪纸作品件件刀工细密、精巧传神。
想起郭沫若曾赞咏民间剪纸:“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然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如今,出自皖南剪纸传承人之手的剪纸,也不由得不让人叹服:“一剪之巧夺神功”。
彭清告诉记者,如今她开始重点探索用宣纸创作作品。“作为文房四宝之乡,用宣纸剪纸意义很大。我正从单色、着色等方面探索。”
我们期待这位皖南剪纸传承人的艺术之途一路精彩!
彭清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