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宛溪河畔风景。 记者 陈星 摄
每天清晨,住在市区鳄城花园的韦老伯和老伴都会一起到离家不远的宛溪河公园散步、锻炼身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凝望着茂盛的草木,韦老伯的心情格外舒畅:“我们生活的城市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啦!”
绿色是城市的生命,更是园林城市的核心。我市提出争创“省级园林城市”以来,围绕建设“皖东南中心城市、现代工贸城市、和谐宜居的山水旅游城市”的目标,充分利用“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独特的城市自然条件,立足“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显青山露白水、提升城市品位”的主题,展示“山”的秀气,升华“水”的灵气,彰显“绿”的生气,提升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市先后投入400多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其中,投入120多亿元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到2010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其中城市中心区人口约28万人),建成区绿化总面积达到1304.19公顷,其中城市中心区公园绿地238公顷,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平方米,绿地率30.33%,绿化覆盖率35.12%,生产绿地面积95.89公顷,占建成区面积2.23%,园林式单位53家, 园林式居住区27个。
创建园林城市,绿化是关键;建设宜居环境,绿化是重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一场“绿色战役”全面打响,以此强势推进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城市道路绿化,打造一条条“绿色长廊”。近几年,我市实施的水阳江大道、响山路、薰化路、鳌峰东路、九州大道等新(改)建道路绿化工程,绿地率均达到或超过35%。着力打造道路交口、城市出入口的景观,目前正在进行高速东出入口公园(面积41公顷)建设。环城大道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设计工作已经开展,该道路红线外两侧各控制50米绿化用地,一期工程长12公里,绿地面积达1680公顷,设计尝试着运用绿道理论,打造成集锻炼、郊游、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廊道。主干道两侧注重常绿与落叶、花灌木与色叶树种合理搭配,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绿色”也在不断地延伸拓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不断涌现,建起了一个个“绿色家园”。为保证单位、小区附属绿地达到标准,在新建项目时,坚持项目建设与景观绿化做到“四同步”,即同步设计、同步审查、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对于老单位院落、老小区,通过开展绿化达标单位、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等活动评比,促进绿化达标、景观提升。目前,已有园林式单位53个,园林式小区27个。对政府投资的安置房小区、保障房小区的景观建设,明确规定景观绿化投入不少于300元/平方米。
与此同时,将一处处空地串起了“公园链”,筑起宣城的一道道“绿色屏障”。2010年,我市在前几年已经实施的鳌峰公园、彩螺广场、府山广场、大坝塘公园、昭亭广场的基础上,投入资金实施公园绿地项目。其中,梅溪公园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8亿元,现已建成一个面积22公顷,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宛溪河(一期)景观工程项目,结合河道整治,实施绿化景观工程,投资5.3亿元,已建成绿地规模50万平方米的滨水景观。敬亭山风景区项目,投入5000万元整治敬亭山风景区东大门和进山道路,新建登山广场、茶社、游步道等设施并将实施景区物业管理,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改造提升了鳌峰公园。2010年,结合庆祝建市十周年活动,通过拆违增绿、见缝插绿等措施,新增60000平方米街头公园绿地,有效提升了城市景观。
为保证“绿色种子”的来源,我市扩大了生产绿地规模。现有建委苗木基地、碧城园艺苗圃、家友苗圃等多家苗木生产基地,近郊有苗圃总面积95公顷,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23%。在积极抓好苗木基地建设、提高苗木自给率的同时,注重加强园林绿化植物引种、育种工作,培育和生产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具有特性、抗性优良的品种,以确保城市绿化的需要。
绿色,对一座城市而言,不仅意味着灵性和美丽,更代表着活力与希望。已经向省级园林城市发起了冲刺的宣城,将用绿色映染整个城市的底色,绿得清澈晶莹、绿得苍翠欲滴、绿得凝重丰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绿色的拥抱中,城市会更加大气秀美,百姓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