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与鳄共舞“生态梦”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6-20 18:07

  6月16日,星期天,一大早,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研员王朝林到芜湖县级扬子鳄保护区勘察指导,并为那里的保护区升格事宜出谋划策。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扬子鳄,我十分欣慰。 ”6月17日上午,在简陋的办公室里,59岁的王朝林感慨地告诉记者:“如果说有梦想的话,我就是希望有朝一日,扬子鳄重回扬子江! ”

     扬子鳄是世界23种鳄中、7种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也是仅有的两种淡水鳄之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因为曾广泛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扬子江流域而得名。由于多种因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只有300条至500条左右,极度濒危。 1979年9月,25岁的王朝林来到刚组建的扬子鳄养殖场担任技术员,从此开始了扬子鳄人工繁育与保护的艰辛历程。

     养殖场设在宣州区城区南郊,丘陵起伏,植被良好,水网相连,是一处适宜扬子鳄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但当时条件相当艰苦,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王朝林和同事们从零开始,利用第一次普查中获得的7条成年扬子鳄,通过模拟野生环境建立繁殖池,一路攻坚人工养殖繁育的重重难关。

     为了推进扬子鳄的人工繁育,王朝林进修了安徽师范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并向国内外一流专家学习,先后攻克了收容救护、繁殖产卵、孵化、幼鳄成活、各年龄段鳄的保存及扬子鳄生长等技术难关,先后在国内外多家著名刊物上独立或联合发表50多篇关于扬子鳄研究的学术论文,逐步建立了扬子鳄的基因谱系,为保护扬子鳄提供了科学依据。1986年,扬子鳄人工饲养繁殖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我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1987年,王朝林和同事们将野生扬子鳄卵孵化率和幼鳄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国家高度重视扬子鳄的繁育和保护,1982年,在宣州、广德、郎溪、泾县、南陵等地成立了扬子鳄研究保护区。 1983年,在宣州养殖场的基础上成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1986年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经过30多年的人工饲养繁殖,保护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扬子鳄种群繁育基地,扬子鳄数量已由当初的 200多条增加到11000条,并具备年繁殖1500条至2000条的能力。王朝林自豪地说:“扬子鳄在中国大地上永远不会灭绝! ”

     王朝林告诉记者,经过9次野外放归,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仍属极度濒危物种。不过,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野外的自然生态逐步得到改善,扬子鳄栖息地开始得到恢复。同时,保护区采用野生幼鳄人工孵育保护措施,也使野生扬子鳄成活率大幅提高,为日后更大规模放归奠定了基础。 “我相信,随着‘美丽中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生态建设持续推进,扬子鳄终有重回扬子江的一天! ”王朝林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