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季节,气温时常骤降,进而很快就会迈入寒冬季节。根据10月份疾病监测情况,我市各类法定传染病和往年同期水平相比,处于常态化状态。结合我市各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特点和季节因素,流行性感冒、流脑和腹泻是几种最常见的疾病,市民要注意及时添衣保暖,防止身体各部位受寒出现“状况。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深秋临近,流感将逐步进入高发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流泪、流涕、四肢酸痛等上呼吸道症状,部分病例可并发肺炎等。流感流行季节减少到公共场所或空气混浊场所;学校、工地等集体单位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体弱者等对象可应用流感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在流感肆虐的秋冬季,在生活上需做好更多预防工作,从生活小处预防大病毒。
一、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二、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吃禽肉要煮熟、煮透。
三、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购买经过检疫的禽类产品。
四、经常用冷水洗脸,可以刺激皮肤和鼻黏膜,提高耐寒抗病能力。
五、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感相似,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六、及时接种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脑膜炎奈瑟氏菌有13种血清群,我国致病的血清群一直以A群为主,B、C、Y、W135群仅有散在发病,但近年来我国检出的B、C群所致病例有增多迹象。
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流脑呢?
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
二、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
三、接种疫苗。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可以去当地疾病控制机构咨询接种疫苗相关事宜。
四、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出现临床表现后,即去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
五、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
病毒性腹泻(又称为秋季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婴幼儿高发,潜伏期常见数小时至3天,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可表现为呕吐型和肠炎型两种,肠炎型严重者易出现脱水。该病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水源、食品传播感染。预防措施上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培养饭前饭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婴幼儿的奶瓶等食用具要及时清洗消毒,保证卫生。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