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办公厅发文,我市再荣获“2013年度全省信访工作责任目标管理优秀单位”,这已是我市连续六年获此殊荣。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对此,《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头条做过报道,誉为“宣城经验”。
丰富完善载体,畅通民意沟通渠道
宣州区水东镇农民胡安庆满怀喜悦地走出市信访局,面对记者,他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我多年难以解决的事,今天终于解决了,感谢党和政府!”胡安庆因在泾县棠叶村煤矿工伤事故赔偿问题前来上访,市领导在接访他后,要求市、区、县统筹司法救助资金予以解决,并鼓励胡安庆好好生活。“每年年初,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都对党政领导接访进行统一安排部署,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具体实施方案,就领导定期接访形式、时间、地点安排、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并予以公示,确保每周都有1-2名市领导在市信访局接访,实现了开门接访的常态化。”市委群工部副部长、市信访局副局长徐志俊对记者如是说。
2008年,我市就建立了全覆盖、常态化、规范化的市县级党政领导开门接访机制,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其他领导全员参与,紧扣公示、接访、包案、落实四个关键环节。每次接访安排都事先通过报纸、电视台、党政门户网站、接访大厅公示栏等进行公告。每位领导接访情况,特别是所解决的问题,媒体都全程予以报道,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主动与省信访局联系,通过全国信访信息系统远程视频主动接受上级检查,做到“真开门、真接访、真解决问题”。2012年以来,市党政领导累计开门接访56次,解决信访事项220件,化解率达96.7%。
在实现“开门接访”常态化的同时,我市还通过带案下访、全面走访、政民互动等形式,拓宽民意沟通的渠道。对久拖未决的信访积案,领导主动带案下访和约访,深入到所包信访案件的事发地和相关责任单位,调查了解案件详情,推动问题的解决。2012年以来,市党政领导累计带案下访29人次,解决疑难复杂信访案件24件。坚持全面走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途径,前移群众工作关口,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将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化解在未发之前。2011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和“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参加大走访活动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7364人,帮助解决问题11500多个;研究吸纳基层建议5700多条,完善规章制度660多项。今年在全市党员干部重点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组织开展 “三进三解三推动”活动,努力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政民互动。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网络政民互动”和“百姓热线”工作,解决和解释网民提出的问题,引导群众“多上网、少上访”。从2009年4月网络政民互动平台开通以来,共收到网民建议和咨询投诉14600多条,回复率99%以上。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信访工作新格局
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市、区)委群众工作部,作为党委领导群众工作的职能部门,与信访局合署办公,并增配人员,拓展职能。
明确县(市、区)委群工部部长由实职副县级干部担任。同时,在乡镇(街道)组建群众工作站(群众之家),在群众反映问题比较突出的27个市(县)直单位设立群众工作科(室),在村(社区)设立群众工作室,形成了以群众工作部为龙头、以群众工作站为纽带、以群众工作室为基础、以村组群众工作信息员为前哨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
与此同时,我市整合相关部门工作力量,成立县、市群众来访接待服务中心。2012年2月,市(区)一体化接访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共有24个市直、25个区直职能部门进驻,由组织部门对每个进驻单位各选2名副处级后备干部或优秀科级干部(设A、B岗)进驻中心挂职锻炼。从运行之日起,按照不派警察、不配保安、不设安检的“三不”原则,敞开大门,让来访群众零距离反映诉求,真正把中心建成“群众之家”。注重发挥法律行政服务、劳动争议调解、医疗纠纷调解、交通事故调解、消费者权益保障等“五个中心”的作用,实现信访与行政处理、调解、诉讼的有效对接。
我市还出台了《宣城市信访代理工作制度》,建立了信访代理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信访部门是个十分锻炼人的岗位,也是一个特别苦、特别累的岗位。近年来因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的信访干部不乏其人。今年4月29日,宣州区信访干部宋道君在合肥执行工作任务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去年9月18日,泾县信访干部康逸生,也因劳累过度而猝死;另有多人积劳成疾留下后遗症。我市十分重视信访工作队伍建设,强化了对信访部门人员编制、经费和办公场所优先保障,认真落实干部挂职锻炼、干部交流、新任领导干部担任信访专员等举措。近年来,共选派18名县级干部、142名科级干部分别到市、县级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同时,把“事要解决”及“群众满意度”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