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名本科生来到位于泾县的中国宣纸集团做起捞纸工,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回访发现,这名本科生早在一年前已经离开。除此之外,中国宣纸集团招来的其他大学生也走了一半,生产车间的一线工人几乎每月都有人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但是靠谁来传承现在成了问题。
回访:本科工人干一年就走了
当年到宣纸厂做捞纸工的本科生名叫李奇峰,来自河南。
记者在2012年曾采访过李奇峰,他大学专业是艺术设计,书法课老师经常介绍宣纸,那时他就对宣纸心生向往。一次看见新闻报道称宣纸厂招聘难,传统手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时,李奇峰便来到泾县学习制作宣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奇峰曾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宣纸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然而,作为中国宣纸集团唯一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一线工人,李奇峰在学习了一年多的捞纸技艺后,2013年3月,回了老家。
“一年的时间基本上算是出师了,能独自承担抬帘的工作,一离开这个行业,学的东西就算丢下了。”曾是李奇峰师傅的朱永峰有些遗憾地说,当时他带了三个徒弟,李奇峰学得最好。朱永峰回忆,李奇峰学习很刻苦,悟性也不错,受到媒体的关注后,他的压力更大,学习更用心了。李奇峰表示要离开之后,公司的领导曾挽留他。
自述:家人觉得做宣纸收入低
“一开始去泾县的时候家里人都支持我,我准备在那里一直干下去,没想到一年后家人一定要我回来。”记者近日联系到了回到河南老家的李奇峰,他告诉记者,2013年春节过后,他从老家到了泾县,准备出师后好好干,没想到过了一两个月,父母突然要求他回家,说给他安排了工作和婚事。
李奇峰告诉记者,他现在在老家做玉石生意,虽然并不是一直能赚钱,但是收入比做宣纸时高。“开始学做宣纸的一年,工资每个月一千多,那个时候我和家人说能拿两千多,但家人还是觉得工资低。”李奇峰说。
在李奇峰看来,思想传统的家人比较希望他能回家陪着他们,他能了解父母的心思。所以尽管自己很喜欢做宣纸,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李奇峰表示,如果将来有机会,他还是愿意回到泾县做宣纸,不过这样的机会可能再也没有了。
现象:同批大学生已走了一半
李奇峰走后,宣纸厂没有再招到本科生。2012年,与李奇峰一起入职的,还有不少专科毕业的大学生选择从事捞纸、晒纸、剪纸等核心技术环节的一线生产工作。
“当时招进来的大专或以上学历的有二十多人,现在留下的应该有一半。”中国宣纸集团办公室负责人事工作的雷雳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近几个月人员流动情况。在一张表格上,记者看到,捞纸、晒纸、剪纸等重要生产车间,每个月都有人员进出。
“去年李奇峰走后,他们那一批40多人只剩下十五六个。”中国宣纸集团五四二厂区捞纸车间负责人曹建华告诉记者,文化水平较高的工人在学习上更善于思考,比如让他们对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他们能更清楚表达出来。
原因:工资低工作累留不住人
在一个捞纸车间里,记者注意到,每个水槽旁都站着两名工人,一人年轻些,一人年长些。同样,在一些晒纸车间的一面晒纸墙旁,一般也是一名年长工人带着一名年轻人。
“一般抬帘要学一年才能基本掌握,掌帘要学三五年的时间。”曹建华向记者介绍捞纸技艺的学习,他说新招聘来的捞纸工一开始都是学习抬帘的手艺,由一个老师傅带着。“李奇峰他们一批是一个老师傅带三个学徒,要学一年的时间,那一年每个月只能拿到一千多一点的工资。”在曹建华看来,学习时间较长可能也是一些人不能坚持下来的原因。
在工人们看来,累和枯燥无味也是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早晨四五点开始上班,一直上到下午四五点。厂里离县城又远,业余时间没什么娱乐活动。”一位捞纸工人这样对记者说。
“现在外面就业的机会很多,这门老手艺还是要能沉下心来的人才能干的长。”已经干了近三十年的曹建华这样说。
担忧:常换工人影响技艺传承
“总是换人,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曹建华说,捞纸车间现在每年招聘13名学徒工,有人离开之后就会补充。一般学徒工在学习两个多月后能捞出合格的成品,但是如果学了几个月就走人,再换新人的话,又要花几个月的时间去教。“一些有水印的纪念纸对技艺要求高,做这样的纸,我们就要选一些技术好的师傅,如果新人不能培养起来,今后肯定会缺这样的人才。”
曹红苗是五四二厂区晒纸车间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即使是已经学了10个月出师的工人,他们晒纸的成功率与已经做了十几年的老师傅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老师傅晒500张纸可能有490张成功,才出师的人可能只有450张。”
思变:师徒关系改为“单传”
在晒纸车间里,记者看到了满头大汗的方园。1987年出生的方园是池州人,大专学历,学的是旅游管理,2012年4月来到中国宣纸集团学习晒纸。“老婆是这边人,就过来了。”他说自己已经在泾县安了家。
从纸架上捏出一张纸,利索地转身将其贴在火墙上,再用毛刷子刷几下,一张宣纸就服服帖帖地粘在火墙上。看上去只是简单的几个晒纸动作,却需要学十个月。“怎么把一张纸正好贴在火墙上,刷子刷几下让纸服服帖帖都是有讲究的,整个动作要在15到20秒内完成,时间长了短了都不行。”方园向记者介绍了晒纸的技艺。
记者只在车间里站了一会就满头是汗,方园说他每天要在40℃以上的高温下工作十多个小时。
“刚开始来的时候是为了挣钱养家,虽然辛苦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干了这么长时间慢慢理解了这门技艺,几千年来宣纸制作一直坚持手工化,这样的技艺真的需要传承下去。”方园告诉记者,他有两名大学同学听他介绍了这边的情况之后,也来学习宣纸制作。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大师傅,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年轻人。
雷雳说,在捞纸、晒纸、剪纸等各个工种的车间里,都有像方园这样选择坚守的年轻人。
为了让更多的人留下来学习宣纸制作技艺,中国宣纸集团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改变了“传帮带”模式。
“2012年的时候是一个师傅带三个徒弟,现在是一对一的模式。稳定的师徒关系也更能留得住人。”曹建华说,传统技艺很讲究传承的重要性,一对一的模式能够让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