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别具特色的宣城年俗四]:变迁中的宣州年俗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1-21 01:16

  地点:水阳
  讲述人:庆丰

  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在变迁,年俗也在演变。一些年俗消逝了,一些年俗则保存下来,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赋予了新的含义。

  腊月初八。旧时民间有煮“腊八粥”的习俗,现时很少见到;二十三日晚,厨房打扫清净,供糕点于灶台,燃烛焚香放炮竹,谓“送灶”。除夕夜祀仪如前,谓“接灶”。在七十年代,笔者小时候常见母亲为此忙前忙后,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就没有看见过了。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家庭主妇手举竹竿,竹竿上绑着稻草把,头扎毛巾,开始清除屋梁墙角各处的蛛网、灰尘,掸处灰尘,擦抹家具,弄干净后,开始洗衣洗被,干静、卫生迎新年。现在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楼房普遍,掸尘也轻松了不少。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这一天的年俗最为集中。首先是洗年澡,搞好个人卫生,洗年澡从早上开始到中午为止,年澡洗罢,人人换上新衣新鞋,精神焕发。靠近集镇的地方,则到浴池洗澡;家里装了太阳能的,在自家的浴室里洗;大部分是在自家的“浴锅”里洗,浴锅是专为洗浴而铸造的铁锅,安装在澡房里,保暖性也好,灶膛里随时添柴加热。此是千年农耕社会中农人冬季洗浴的传统方式。一些外地人到此过年,“发现”后上网惊呼:宣州人洗澡用锅!实为少见多怪。

  除夕之日,家家贴春联,俗称“贴门对子”。家丧者,第一年春鹖联为紫色或兰色,第二年为黄色;禽畜笼栏贴“六畜兴旺”,粮囤贴“五谷丰登”,有将斗大“福”字倒贴于门头上,寓意“福”到家了。曾有人将“六畜兴旺”贴在大门旁,现在农村人文化程度提高,这种笑话是绝对不会再出现了。改革开放前,大多数人家的春联是请村里的文化人或者自己读书的孩子买来“文房四宝”自己手写的,现在则不然,花几块钱买印刷的,花样多,字也漂亮。但就是千篇一律,没看头,只剩下装饰性了。

  除夕这天从中午开始,就开始吃“团圆饭“。不过要先请神祭祖,让神灵们先用,含有纪念祖先,菩萨先吃。席间菜肴丰宴,菜肴中有八宝菜,油炸元子(荤素无定),取意“团圆”,“元宝鱼”(又叫“碗头鱼”),选购鲢鱼烹制,以示年年有余(鲢与年,鱼与余谐音)。直至“上七”(初七)或十五日送年后始可动筷食之。来客入席,也遵此俗,不过,此俗,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而变化了:现在入席,主人会告诉你,桌上的菜都可以动筷的,“碗头鱼”的规矩不存在了!

  年饭后,燃火盆于厅堂,通夜火种不灭,以取“发旺”之兆。全家围炉“守岁”,言谈中禁忌甚严。欲入睡,不言“睡觉”二字,而说“我要挖窖了”(意喻挖金银财宝窖藏)。解放以后,除送灶、祭祖及禁忌等言行习俗自行废止外,余仍沿承。唯除夕之夜大多人家不再是“围火守岁”,而是举家欢聚在电视机看春晚,沉浸在一片欢笑之中,并渐已为习,当然,欢度除夕的方式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娱乐,串门聊天等,因为同村人平时在外打工,只有过年回到家里,趁着这个机会,大家串串门、聊聊天,打打牌,瞅两眼春晚,也就到了午夜零点了。

   此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想起来了,彻夜不停。在金宝圩,俗称”开财门“。意思是新年里首次开门,迎接财宝。要燃烛焚香,大放鞭炮。此时,春晚也结束了,一家可以小睡一会儿,等待正月初一天亮。旧时习俗,家主“开财门”后。随即率子弟提灯笼去附近寺庙进香,称之为“出行”。途中遇人,以眼示礼,不开口说话。归来,全家按辈次依序先向祖先拜年,再向健在尊长拜年,长者回以吉利语。此俗,现已不存。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