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美好乡村建设的“综合试验”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6 02:10

  我省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效应,推动农村发展方式转变——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是建设美好安徽的基石。而全省4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像镶嵌在秀美江淮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综合试验”方式,为建设美好乡村探路。

  2008年以来,我省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在全省开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工作,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就业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管理方式转变,闯出了一条农业大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好乡村的成功之路。

  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筑牢美好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初夏,绿意正浓。六安木南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内,3万亩小麦麦浪翻滚,麦香四溢,丰收在望。

  在这里,基础设施体系完备,农业生产“风景独好”。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种植、社会化服务联成一体。

  蓬勃发展的现代农业,让种地变得简单起来。去年特大冬春连旱中,各地小麦生产大多受到影响。木南示范区农民司宏贵告诉记者:“这里的灌溉排涝沟渠设施齐全,大旱对小麦生长一点影响没有,周边地方的农民羡慕着呢。 ”

  从淮北到江南,全省4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首先通过扎实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根基。平畴沃野之间,一条条新修的水渠引来源头活水,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连通农田与城镇。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带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适度规模化经营铺平了道路。在庐江县郭河示范区,6纵13横规划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贯穿其间,以致土地流转费用比示范区成立之前涨了近一倍。流转后的土地,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如濉溪百善示范区土地流转1.1万亩,300多台套大型农机具入驻,实行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与全县平均水平相比亩均节本增效300多元。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全省结合各地资源、产业和民风民俗,有效整合各类资源,通过科学规划,新建农民新村45处、8805套、131.3万平方米,配套建设39个农民广场、77个图书室、88个医务室等公共设施,搬进新居4919户,农民从分散的村落搬进集中的居民小区,过上了“城里”生活。

  据了解,目前全省示范区耕地面积达150多万亩,通过企业流转、大户承包、合作社组织统一生产等流转土地30多万亩。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告诉记者:“示范区正努力由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大生产转变,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园区、新农村建设的‘窗口’、财政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田。 ”

  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美好乡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间敞亮的玻璃房内,专家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全省几十个标准化基地的庄稼生长情况,并与当地农民、专家互动……这是合肥市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内的一个远程可视专家指挥系统,是一个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科技进村入户新手段。“田间苗情监测,音、像同步传输,全天候专家咨询服务和指挥调度,专家一对一讲解,甚至多方会诊,为农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 ”该系统的建设者天禾种业总经理王实介绍。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扶持、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扶持培育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企业,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全程服务。记者在庐江郭河示范区采访了解到,广西一家米浆加工企业,看中示范区稻米之乡的资源优势,远道而来“安营扎寨”,年消化稻米6万吨,稻米增值3至5倍。企业负责人表示,示范区内土地配套设施好,社会化服务优,当地的“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全程托管、承包服务等,每年开展机械化耕作和植保统防统治5万多亩,亩均可以节省成本20%。

  建设美好乡村,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在整个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南陵大浦示范区引进芜湖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优质米、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特色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构建研发-试种-规模经营-精深加工-市场销售全程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据统计,目前全省示范区共引进185家龙头企业,建立106个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基地,开展农副产品种植养殖、深加工和销售产业化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