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别样的宣城水东老街
来源: 作者:Joyce 发表时间:04-08 00:00

水阳江百转千回,带着悠悠时光的信息,从皖南山区流向浩浩长江。古镇水东就因这条“黄金水道”而成为有名的商埠码头,至今保存完好的“老街”,仍然使人触摸到它的古老和辉煌。
    水东位于水阳江中游,宣州南部属县通往郡府的官道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商业贸易活跃。早在唐初,境内茶花岭一带就已形成街市,后为战乱所废,逐渐移往现在的镇区。明清时期,水东成为周边土特产的集散地,商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老街也在这时达到鼎盛。

现存的老街街区面积约6公顷,街道全长1500米,宽4米;上街头、下街头、正街、横街、当铺街、网子街、沈家巷纵横交错,形成连环街市。街道系石板铺成,车辙石窝遍布,可以想见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景象。两侧是一色徽派风格的老房子,青砖黛瓦,木檐重阁,马头墙参差错落,弥漫着陈年老酒般的味道。游人步入其间,便如穿行一条通往历史的巷道,越往深里走,那种沧桑岁月的压迫感就越发强烈。这时,深藏你脑海里的许多零碎景象也活了起来,大堂、天井、绣楼、花园、千层底、油灯和黄卷,似乎隐蔽着无数盛衰枯荣悲欢离合的故事,那些故事也因时光涤净了琐细庸常,剩下的全是人生的况味,让你心有所动,情有所感,久久沉迷于一种绵密厚重的氛围之中。于是老街又成为艺术创作的载体,画家、摄影家、作家们来此寻找创作灵感;电影《剑归》、《梅姐》、《邮缘》,电视剧《太白仙踪》、《枣姑》等也在这里实景拍摄。

老街的古宅尚有825间,多是明清建筑,内部架构简洁匀称,雕梁画栋,别具匠心,有很高的工艺水准和研究价值。其中代表性的建筑有“大夫第”、“乌龙院”、“防火钟楼”、“汪同发油坊”、“庆昌仁当铺”等。大夫第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原是一位四品盐官的住所,虽经过400多年的风雨,仍可见昔日气象。高大的门楼上“大夫第”石刻大字雄浑苍劲,“八字墙”用大理石筑成;房屋两层三进,前厅有一圆门到天井,中厅高大敞阔,东西是厢房书房,楼上也是厢房卧室,后进为祭祀堂。砖石木料都保持原色,梁柱窗栏等“略事雕饰,以存其朴素”,反映了主人雅致的审美趣味。乌龙院是清末一位梅姓富商的别墅,100多年前,这里曾是商贾乡绅打牌下棋、欣赏娼优弹唱的娱乐场所。进门是一条40米长的狭巷,两边巍峨的马头墙需仰视才见;宅院布局宏大,由庭院、天井、厅堂、阁楼和多单元厢房组成,结构为复水檐式,融明清建筑风格于一体,颇具独创性。其他民居多呈纵深坐落,前店后坊,便于经营居住。有的仍在从事一些古老的产业:蜜枣果脯、小磨香油、枣木梳、木竹家具、豆腐坊、混沌店、铁匠铺、铜匠铺等,更显得老街古意盎然。

水东老街

水东老街

老街还有着浓郁的宗教气息,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这里和平共处。老街入口处的宁东寺(又名三官殿)是宣州现存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唐代,据说曾有屋宇九十九间半,佛像三百六十尊,历来香火不衰。寺庙现在还占地4200平方米,有左中右三进院落和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等华美殿堂,院内千年丹桂、百年香樟枝繁叶茂,钟鼓梵唱依然随风飘荡。而在一条幽静的小巷,又时闻颂祷唱诗之声,皖南第一座天主教堂水东圣母堂也伫立在老街一隅。这座哥特式教堂系法籍传教士金式玉于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创建,德宗光绪二年被焚,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建;后又续建神父楼、女子学校、医院、备修院等设施,是华东六省市两座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与上海佘山圣母堂齐名,在东南亚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游览老街,有两处极有特色的历史遗留不能不去:“十八踏”和“五道井”。古人在建镇选址时充分考虑了地理、水文等自然因素,将商业及居住区建于水阳江上段高地,在镇街河口筑十八道石阶与码头相连,故称“十八踏”。再从十八踏到后街挖井五道,分布街道各出入口,为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十八踏上又建一幢二层牌楼,古朴典雅,与老街风貌浑然一体。十八踏下一道井是青石砌成的方形古井,井下有一个20余米长的水池,一座石拱小桥划分用水类别:桥上饮用,桥下盥洗。井水清澈甘冽,终年不涸,从水池流到街外小河,汇入水阳江中。现在老街居民都用上了自来水,但老人们依然常说:还是井水甜。
今天的水东老街,正以它独有的神韵和内涵,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解读历史、品味人生。这个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炫目光彩。

【责任编辑:晓月】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