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商品未到,诈骗电话先来;商品前脚到家,不法分子随后入室……当越来越多人加入网购大军,一张张快递单在为他们带来便利时,也带来了防不胜防的安全隐患,不知道哪只“黑手”将顺着快递单上的信息“按图索骥”,伺机侵犯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当网购一族“不设防”地将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提供给卖家时,这些个人信息可能很快被“明码标价”出售。据媒体报道,一些专门兜售网购快递单的网站,生意越来越红火,只要掏加盟费成为网站的代理商,就可以获得数个快递单号的信息资源。
相比这种“腹黑”的生意经,只顾着享受满足感的网购族显得有些“小清新”。事实上,他们并不缺乏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但提供必要的个人信息是网购的前提。正因为如此,网上卖家和快递公司就必须为他们保守秘密,法律法规对此有明确规定。2009年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七)》将非法兜售和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入罪;《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也规定,快递企业、快递从业人员不得违法泄露在从事快递服务过程中知悉的用户信息。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出售个人信息的网站不仅公然存在,而且还愈演愈烈?
与互联网、电信等领域比起来,快递行业泄密是后来者。但是,随着网购市场的爆炸式增长,这个行业与千家万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非法泄漏个人信息所带来的公共安全风险也不断放大。然而,《刑法修正案(七)》出台时,快递行业的安全风险还没有充分暴露,因此该法只是将犯罪主体定位在“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实,作为进入信息社会的“钥匙”,个人信息的使用频率必然会越来越密集、使用领域也会越来越广泛,一旦被泄漏,危害也就越来越严重地蔓延开来。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首先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着手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法律。如果不出台这样的法律,就无法对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非法窃取个人信息行为形成高压态势,更难谈得上持续有力的打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已有的各类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如果执行不力、惩处乏力,泄漏个人信息的所谓“重灾区”就会接二连三地出现,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躺着中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