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13日在宣城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虞爱华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和“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大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争先进位,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过去五年,是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五年。与“十五”末相比,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翻一番;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翻两番。首次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总量跻身全省第二方阵。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900户,总数达1334户,居全省第四位。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20户,其中新增74户;超10亿元企业13户,其中新增12户。规模工业增加值是“十五”末的6.7倍,年均增长26%。累计完成工业投资突破千亿元,是“十五”的6倍。宣城海螺水泥、国投宣城电厂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全市省级开发区增加到12个。市开发区建成区扩大11平方公里。形成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11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家禽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种禽生产和肉禽加工基地。新增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59家,总量达到78家,位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41个,增长2.4倍。连续五年在上海成功举办农产品交易会。林业产值在全省率先突破百亿元。粮食总产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服务业全面发展。金融、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信息等产业正在崛起。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了4.1个百分点,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起步,一批项目相继签约并开工。金融业稳健发展,徽商银行、邮储银行等20多家金融机构开业,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新开业总数位居全省第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投资和销售规模进入全省前列。县域经济增势强劲。在近五年全省综合考评和分类考核中,宁国连续三年位居综合十强县首位;广德连续两年进入“双十强”;郎溪连续两年位居二类县第一;绩溪连续两年位居三类县前两位。泾县、旌德位次不断前移;宣州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财政收入总量在全省十五个“县改区”中位居第一。宁国、郎溪、绩溪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
——过去五年,是全市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的五年。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累计完成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60多亿元,是“十五”的近两倍,新改建公路里程5500公里,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220公里。升级改造了宣水、宣港、宣南、华龙、石千等一批干线公路。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4560公里。芜申运河宣城段进展顺利。成功争取四条高速铁路项目,宣城即将步入全新、开放的“高铁时代”。水利、电力、通信等建设持续加强。实施了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青弋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解决了70多万农村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殷村水库建成使用。水阳江下游“开卡”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电力设施建设投入年均增长27.6%,新建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13座,电网资产规模位居全省第二。农村电气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光纤通信线路、宽带数据网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城市规划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规划工作进一步加强,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多个专项规划。城市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市本级累计投入超过300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投入近百亿元。城市框架初步拉开,建城区扩大到43平方公里。新建鳌峰东路延伸、水阳江大道等76条180公里,改造梅溪路、薰化路等16条30公里。府山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污水处理厂等13个重点市政公用设施建成使用。城市主次干道和背街后巷基本亮化。新增供水管道150公里、污水管网180公里、天然气管道140公里。城市公交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增公交线路6条,增加运行里程55公里。数字化城管监管网络加快建设,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和禁违拆违工作不断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5%,比“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新农村“百村十镇示范工程”,推进“美丽和谐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位居全省前列。